vBulletin analytics

七大洲最高峰+南北极值多少钱 高山探险市场你不知道的商机

    “十一期间做得还可以,有120万元的营收。”刚带团队登山回国的赵兴政告诉懒熊体育。

    刚过去不久的国庆假期,相信大多人在朋友圈就环游世界了,从国内的名胜古迹到国外的自然景观,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局限于观光旅游,而是参与到体验式旅行中,尤其是户外运动,包括登山、攀岩、露营、滑雪等多种形式。

    户外运动最早起源于欧美的传教、探险和科学考察。世界上最早的户外运动俱乐部1857年诞生于德国,以登山、徒步为主要运动项目,是现代户外运动俱乐部的雏形。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户外探险活动逐渐演变成时尚的休闲运动方式,在欧美已经从萌芽期发展到高速成长阶段,逐渐形成相对成熟的产业。

    我国的户外运动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初创阶段、培育阶段、发展阶段。

    慕嵘探险创始人赵兴政告诉记者,从新中国成立到1990年,国内的登山绝大部分属于国家性质,1990年开始民间自己组织商业攀登。民间攀登又分为自主攀登和商业攀登,自主攀登顾名思义就是自己组织,不请协作,追求公平与自我的挑战;商业攀登即在探险公司的协助下完成攀登。

    “其实探险公司与户外俱乐部的性质一样,只是他们服务的领域是登山探险而已。”《户外探险》杂志新媒体负责人玄天说,“我国的登山运动仍处在萌芽阶段,国内还是以商业攀登为主。”

    目前,国内商业探险领域头部公司主要有:极度体验、巅峰探游、川藏高山向导协作队(以下简称:川藏队)、西藏圣山登山探险、慕嵘探险等公司。其中极度体验、巅峰探游、慕嵘探险均属于组团式商业探险公司,川藏队和西藏圣山属于地接式探险公司。

    在高山探险领域较早介入商业探险的中国登山运动员黄春贵,2004年成立了北京极度体验户外探险运动有限公司,当时主要产品线是“7+2”项目,即七大洲最高山峰+南北极徒步,这也是目前国内几家头部探险公司的业务之一。

    根据几家公司的报价,记者了解到,“7+2”项目全部参与完成,每人需要200-300万元人民币。

    如果你报名参加登山活动,探险公司将提供的服务包括:登山前的知识、装备指导、技能培训,交通,住宿,餐饮;登山期间的安全保护,协助客户登顶;登顶后安全撤回。简单地说,如果自己没有额外消费,仅带好装备即可。

    关于登山培训方面,巅峰探游将登山学院课程作为公司业务之一,7-8天的课程培训费用每人15000元,人数控制在12人以内,不仅教客户绳索、保护等基本知识,更是向客户传递客观、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

    在访谈中了解到,乞力马扎罗山因其高度及难度相对较低,属于“7+2”项目中入门级山峰,各家探险公司基本将乞力马扎罗作为第一站,然后依次攀登其他洲最高峰,而珠穆朗玛峰则作为收官之战。

▲慕容探险到达南极点

    “像‘7+2’这种重探险,价格就成为大部分人的参与门槛,单纯的登山运动参与人群较小。”黄春贵说,“纯做登山项目,一年流量能做到100人就很不错了。公司之前纯做登山项目营收也有800-1000万元,利润在30%左右。”

    成立9年的巅峰探游创始人孙斌表示,公司去年在登山方面做到150人,营收在1500-2000万元,平均客单价超过10万,利润约300万元。

    后加入登山探险领域的赵兴政,在2015年10月成立慕嵘探险,2016年3月拿到天使轮融资,直到今年5月份才实现盈亏平衡,“前期获取用户比较难,需要让用户认可你的服务。所以从最开始,我们对高山向导的要求非常高,不仅需要专业的登山知识及技能,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了解所在地的文化风俗、实时政治情况,以便更好地为客户服务。”赵兴政说。

    通过采访这几家组团式探险公司,记者了解到,他们有着共同的业务模式特征:

    (1)在登山探险方面,均做海外登山;

    (2)为企业高管团队或商学院提供定制户外运动服务,如徒步、攀岩等项目;

    (3)面向普通人群提供徒步路线;

    (4)以收购、自建基地等形式从组团式探险公司向地接式发展。

    赵兴政以5396米哈巴雪山为例,阐述了自己为何不做国内市场的原因。正常情况下,慕嵘探险登哈巴雪山前后需要6天时间,整个活动费用每人需1万元。

    第一天到达丽江停留一晚,次日到2800米哈巴村,第三天到4000米大本营,第四天在4000米大本营附近做技术性讲座、登山训练,第五天出发登顶,然后回到4000米大本营,第六天下撤到丽江。这也是为了让客户有充分时间适应高海拔,以最佳状态登顶。

    而当地部分探险公司行程:

    第一天到丽江后直接开车到2800米哈巴村,第二天骑马到4000米大本营,第三天凌晨2点开始登顶,当天下午回到2800米哈巴村,晚上即可到丽江,费用每人2-3千元。

    同样,在四姑娘山的项目上,巅峰探游的报价在1万5千元,而当地报价仅为1600元。很明显,国内地接公司凭借其靠近雪山,可以为了拉拢客户给出低得多的报价。“作为组团式公司,在国内无法与地接式公司竞争,公司的运营成本、人员专业程度,不允许我们降低价格。”孙斌解释到。

    国内市场的这种竞争环境,迫使他们走向海外登山市场。赵兴政介绍到,其实国外相对较大、成规模的探险公司并不多,但国外登山市场比较成熟,当地的地接公司已形成整合,很多小公司相当于中介的角色,为客户对接当地向导,并且对登山有严格标准,如向导和客户比例有控制、登山日程有控制,不能太快;每个向导负重不能太大等等,在此环境下,每个探险公司处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

    而国内登山市场还没有形成整合,层出不穷的户外俱乐部和当地村民各自为营,以价格战的形式获取用户,但这种方式也仅仅停留在用户流量方面,并没有过多的利润。孙斌透露,成都当地一家相对成熟的探险公司,每年可做到500人,但营收只有80万元,利润方面可想而知只会更少。

    根据中国登山协会登山户外运动事故研讨小组的不完全统计,2015年共发生189起登山户外运动事故(下文简称“事故”),事故总人数为845人。2015年死亡人数与2014年相比,有了大幅下降,失踪人数下降为零。

▲来源:《2015年中国大陆登山户外运动事故报告书》

    “登山市场执行标准不统一,所以经常有事故发生,即使近年来事故概率是降低的,但是媒体曝光度增高,市场培养需要规范。”黄春贵感慨到。

    国内无论重探险的登山市场,还是轻探险的徒步市场都较为混乱。成立3年的凯撒户外部,始终致力于海外户外市场,以高端徒步为主,价格2-5万元不等,以马拉松、骑行、露营为辅。凯撒户外部运营总监刘宇认为,国内环境和基础较差,自然资源不是开发过度就是落后乱建,自然保护程度不足,体验上较海外相差很多。

     国内市场被垄断也是组团式探险公司不做国内登山市场的原因之一,以川藏队和西藏圣山为代表的国内地接式公司,牢牢掌握雪山资源,西藏登山学校、西藏登山队、西藏圣山公司为一体,基本垄断国内珠峰市场,其他公司很难介入。

    随着2014年46号文件的推出,参与登山的人群明显增加,参与人群的年龄也从两年前以40岁左右的社会成功人士,扩展到20-30岁人群,并且女性登山者越来越多。登山虽为小众项目,但中国人口基数很大,体量也在慢慢增加,使得他们又不愿意放弃国内市场,所以近两年纷纷采取措施,从组团式逐渐转变为组团+地接形式。

    巅峰探游最近刚刚收购了成都当地一家探险公司,作为公司的成都基地,同时也在布局海外地接公司,这样在保证高端服务的同时,可以大大降低运营成本。对于公司未来发展,孙斌想要在做好登山业务前提下,再开展户外徒步、攀岩等产品,自上而下推动。

    黄春贵则选择自建地接公司,选则了青海岗什卡作为公司基地,并与当地政府签约了30年的独家经营,利用景区的山来开发产品、路线,同时整合当地向导、村民,建立登山培训学校,更加规范化,极度探险未来核心是体育旅游,将旅游人口从度假、徒步、入门登山逐渐到雪山攀登,形成自下而上推动模式。

    据中国户外联盟(COA)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有 1.3 亿人参与徒步旅行、休闲户外等泛户外运动(占总人口的 9.5%),有 6000 万人参与登山、攀岩、徒步等运动(占总人口的 4.38%),但仍与美国50%的户外运动参与率差距较大,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国内登山市场正处在爆发前期,马拉松放开后,户外人数增长很快,从越野跑到高原徒步,再到登山,户外基数一直在增长。但人们对于登山风险的认识还非常欠缺,不客观。在登山过程中更多依赖向导,缺乏基本的风险认知程度。

    有地方登山协会曾表示,外国人在华登山如果遇难,开出死亡证明即可,但中国人遇难就很麻烦。原因在于外国人意识到登山是有收益,也是有损失的,宽容程度要比国人高一些。损失是可以通过准备来解决,但风险的特点在于不可预测性,这也是登山相比其他运动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之一。

    “当在山里死个人,大家觉得是正常事情时,登山这项运动就算被大众认知了。”孙斌说到。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到:
相关评论:

我要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观点。




大本营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