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ulletin analytics

中国佛教“释源宗祖” 五台山第一寺 大显通寺

   

    7月21日,赴五台山大朝台,纯属因缘际会,朝台结束,刚巧赶上了大显通寺的“千僧斋”法会,欣喜、殊胜、圆满。

    五台山作为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不同于另三座佛教名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的缘起,五台山是唯一一座在佛经中就被指称的佛教名山,而大显通寺更有与洛阳白马寺同为“释源宗祖”、中国佛教第二寺之称。

    显通寺处于五台山台怀镇的中心区域,虎踞龙盘,四通八达。进入显通寺,顿感气场十足,与众不同,气宇非凡。寺庙布局高妙,风水极佳,主殿、铜殿、藏经楼、钟楼、牌楼、僧舍无不精致、缜密。

    《宝藏陀罗尼经》中,佛告金刚密迹主言:“我灭度后,于南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文震旦,其中有山名曰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此五顶山,即指山西五台山。

    《华严经》记载:“东北方有处清凉山:往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汉明帝时,佛法初来,摄摩腾、竺法兰两位法师来到洛阳,住白马寺,以天眼看到文殊菩萨住于五台山,即奏帝建寺于灵鹫峰,即今大显通寺。

    唐龙朔二年(662),会昌寺沙门会赜在唐高宗和武则天的授意下,把五台山正式确定为文殊菩萨道场。因为有《华严经》的指称,五台山成了中国北方研习《华严经》的圣地,是一座堪与印度灵鹫山相媲美的“灵山圣境”。

    《古清凉传》(卷上)称北魏太和年间(447~499),魏孝文帝曾至台怀镇,见一山冈高台酷似印度灵鹫山,遂命名为灵鹫峰,并在此前建寺名曰“大孚灵鹫寺”,且环绕寺宇又建了十二个寺院,寺前因有花园百亩,又名花园寺。

    唐武则天时,改名为“大华严寺”。入明之后,明太祖敕建了此寺,赐匾为“大显通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明神宗敕建该寺“七处九会殿”等七重殿宇,又赐额“护国圣光永明寺”。直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清圣祖以该寺灵应显通,而复改为现名“大显通寺”。

     清代到民国年间,五台山有五座寺院,统管全山佛教事宜,被专称为五大禅处。禅处,即寺庙。“五大禅处”,属于青庙的,为三座,即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属于黄庙的二座,为菩萨顶、罗睺寺。

    显然,显通寺历来享有青庙领袖之尊。显通寺的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期所建。殿堂、厢房布局严整,中轴线分明,配殿左右对称。布列于中轴线上的主要殿宇七座,从南到北,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楼。此外,还有钟楼、僧舍和各种配殿。

     显通寺各大殿目前保存完好。观音殿,又三大士殿。殿内,中间供着观音菩萨像,左右供着文殊和普贤菩萨像。文殊殿,是显通寺的第二重大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各寺庙均以供奉文殊菩萨为主。自然显通寺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显通寺的大文殊殿内,供着七尊文殊菩萨像:正中的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位,从左至右,依次为西台狮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者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东台聪明文殊,大智文殊后面是甘露文殊。

     此外,文殊像前有护法神韦驮像,两侧有十八罗汉像。大雄宝殿是显通寺的第三重大殿,殿内供着三世佛像:中为释迦牟尼佛,西为阿弥陀佛,东为药师佛;两旁有十八罗汉像;背后有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像。

     千钵文殊铜象,供奉在千钵文殊殿内。这尊铜像,造型奇特,上叠五个头像;胸前有手六只,其中的两只捧着一个金钵,钵内坐着释迦牟尼佛,背后向四周伸出一千只手,每只手上都有一个金钵,每个钵内都有一尊释迦牟尼佛。所以,这尊铜像又被叫做千臂千钵千释迦文殊像。这尊像金光灿烂,铸于明代,弥足珍贵。

     铜殿是显通寺中轴线上的第六座殿宇,重檐歇山顶,外观似两层,里面却是一室,室内见方,进深4.2米,宽4.7米,高约5米,在四面的隔扇壁上整整齐齐地雕镂着跏趺而坐的诸佛铜像一万尊,小巧玲珑,各具情态,无一雷同,布满整个内壁,令人称绝。殿中间供奉狮子文殊铜像,金容满月,面目慈祥。

     这座铜殿由明代妙峰祖师化缘自民间,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监制铸造于西安。由于殿为全铜,所以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疑为金殿。抗战时期,日本人占领五台,用刺刀刮取殿顶的金箔,如今其划痕还清晰可见。据信,如非此殿全铜太重,日本人恨不得将这座无价之宝盗取运回日本。

     大显通寺拥有清光绪二十八年(1689)建的大文殊殿,殿内佛坛上与众不同地供着五尊文殊圣像,他们分别表示五台山的东、南、西、北、中的五座台顶,称为五方文殊。这种排列源于密宗的五字瑜伽观行,在大殿的东西两面平台上,还有十二尊金光灿灿的圆觉菩萨,他们则是禅宗经典之一《圆觉经》中的十二位菩萨。大文殊殿的设置说明大显通寺既是密宗道场,又是禅宗丛林,充分体现了文殊师利菩萨海纳百川的无量智慧与融会贯通。

千僧斋法会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无梁殿——“七处九会殿”。该殿面宽明七暗三,长28.2米,宽16.2米,高两层20.3米,重檐歇山顶,该殿是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神宗命妙峰祖师用磨砖券成的一处华严道场,因为这里是唐代清凉国师撰述《华严经疏》的圣地,故名“七处九会殿”。大殿正面有七个拱洞,分别嵌有磨砖雕刻的七块匾额“法菩提场”、“普光明殿”、“仞利天宫”、“夜摩天宫”、“兜率天宫”、“他化天宫”与“逝多林园”。

     “七处九会”是指释迦牟尼佛曾在这七个地方为弟子们说了九次法,从而辑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整座大殿巍峨敦厚,庄重肃穆,内部雕刻精湛,没有一根梁柱,纯系磨砖砌成,故俗称为“无梁殿”,也称为“无量殿”。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到:
相关评论:

我要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观点。




大本营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