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ulletin analytics

郎木寺的夏天和一种双重生活

郎木寺全景。2006年8月。来自偶尔的一次回望。)

初到郎木寺时多少有些失望。这是一个不大的高原小镇,可能是降雨的缘故,从高处望下去,就像废弃船只的铁锚。屋顶是一种固定的红色。懒懒一片蛰伏在那里,似冬眠的动物。郎木寺的街道依地势自上而下,主干只有一条。两边是一些架构粗糙的店铺。大多用来做饰物和酒的生意。还有一些房屋被改建成青年旅馆。显得千篇一律。街道感觉有些肮脏,沿着偶尔的支路走过去,会看见这个地方盲肠一样的伤口。店铺往往悬着写有藏汉两文的牌匾,并且带有牛角或者藏画的修辞。在街道上走一会,你会听见这个位于西北的小镇轻微的浮躁。曾经听说有人想把郎木寺造成北方的丽江,或者西部的凤凰,可是它的古老的海拔又成为了阻碍。入夜时分,一些年轻的酒吧发出欢腾而疲惫的喘息。毕竟这里是高原。海拔3700米。走得快了还是有点局促

我是从川北草原进入郎木寺的。一路逐渐对隆起的山体产生了景观疲倦。从若尔盖县城搭车前往郎木寺,大约需要3小时。因为相机的质素不高,我只能登高才得取景。于是中途又崴伤了脚。所以抵达郎木寺的傍晚我的心情略带晦暗。看着窗外剪影一样流动的人群,我的脑中是空白的。在这样的时刻我会想起距离很远的那个家,还有我的每一个家人。人们都需要着双重生活。至少我不能失去任何一种。

第二日,高原的天空泛出晴朗的光芒,我开始打量自己的居住环境。那是旅朋青年旅社,有热水可以喝,也可以洗澡。同屋的是三个马来西亚人,和两个台湾同胞。在木制的走廊里,人们坐拥慵懒的姿势。我想是他们滋养了青旅的一切气质:过期杂志、打口CD、留言板、木阶梯、各式刺绣拖鞋及永远悬挂的中式布衣。这几乎就是青旅的固定样式。我的室友们已在这里度过1月有余,有时会去楼下的天井晒洗衣物,有时则去楼上的天台看书。他们在这里日复一日地缱绻生长,过着蓝调的生活。而这一切有时却让我承受莫名的慌张,排斥,和木讷的情绪。有时我更喜欢住在县城的招待所里,甚至饭店的员工宿舍里,喜欢那里质朴的交谈,和那种奇异的沉静。当然,这完全是一件随遇而安的事情。

沿着小镇街道尽头的山阶一路往上会看见色赤寺。有一个喇嘛守在那里。在寺庙里可以看见喇嘛的金刚舞和藏经院的酥油灯。在西行的路途中这座寺庙其实并不突出。因为那是文革以后的改建,它的对面还可以望见隶属四川地界的格尔底寺,也可以从后山绕路过去看。沿着色赤寺的山道继续往上走会看见不算太大的晒佛台,因为没有佛事,那里就像一个阳光露台,让人忘却神灵的出没。走过晒佛台,从一条小路左拐,我去找了一下郎木寺的天葬台,沿途看见不少白色的人骨和褐黑色的鸟类羽毛。天葬台的对面有壮烈的经幡塔。塔下有藏文书写的墓碑,及没有名讳的花卉。

我在经幡塔的中央待了一会,听见猎猎的风声和阳光砸到背上的声响,旗帜涌过来又像潮汐一样退去。之后那个下午变得异常动人起来。我找到一处花朵的山坡而后似有似无地入睡,云的影子潜入我的眼睛,三三两两的青草气味。我的左手碰触着一株绿色的植物,感到叶脉的纹理埋入了我的手掌,随着平缓的脉搏而蜿蜒。我用一个人的名字为它命名,并且假装占为己有。很多时候景点的意涵不太重要,能在空寂无人的坡顶和植物待在一起,消耗一个无欲无知的下午是奢侈而朴素的念头。郎木寺后山的夏天悠远而又骄傲,就像那个用以命名的名字。它适合睡觉、发呆、写作、绘画以及其他所能想见的一切美好。植被挂在山峦起伏的坡面,多情而富饶。

这时,我又想起了我的另一种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到:
相关评论:

我要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