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ulletin analytics

中国户外运动企业模仿欧美不如“借脑”韩国

户外运动市场,中国的户外企业面对的就是一个国外品牌捷足先登的“狼”的世界。不过好在未来的趋势是,随着户外爱好者的消费逐渐高涨,中国市场上的户外运动品牌的蛋糕还将进一步做大。目前,全球户外用品交易额高达320亿美元,在我国户外用品市场上的销售额已从2002年的不到3亿元,增长到2007年底的13亿元。上升之势多少给中国的户外企业一些“自我救赎”和重新调整定位的喘息之机。在“喘息”的过程中,西学东渐的“借脑”过程也许可以成为一棵“救命稻草”。  

过去的十几年里,随着国外著名品牌以及中档品牌先后将目光锁定中国内地市场,国内品牌经历了艰难起步阶段之后,也开始茁壮成长。起初,中国本土的户外品牌的萌芽诞生于内地低端市场,且自诞生之日起对于世界户外品牌的“模仿”就达到了一个“高度”。上世纪90年代,江浙地区、珠三角一带的户外用品生产厂家看中了国内市场的潜力,他们利用为国外户外品牌代工的生产线、模具,自行生产出针对国内市场的户外产品,多以背包帐篷、服装等常规户外消费品为主。这样的模仿,完全没有融入任何研发团队的意识,比如说,高级材料的供应若受限制,就找中低端的替代品。 

品牌意识的加强,使得如今在南方的那些生产户外产品的厂家开始重视本土化的研发队伍、高密度的生产线以及同功效低成本的材料的选用,加之中国企业普遍擅长的“价格战”,决定了国产户外品牌比欧美品牌有着无与伦比的性价比优势。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利用价格优势夺取市场份额,这形成了国产户外品牌同欧美中档品牌、世界顶极品牌的“三足鼎立”。 

这样看来,如今中国户外品牌不仅在“借脑”欧美方面,甚至在应对欧美强势品牌上,都已经有了成熟的模式和对策。当初南方城市代工工厂的“借脑”过程,已经演变成为一个自我消化过程的完结。不过,在ISPO展会上,已经有更多的业内人士呼吁现阶段中国内地的户外品牌应当迅速转换思维,开启“借脑”韩国的新研发时代。 

他们的理由,首先来自于户外运动开展较好的北方地区,它的纬度、气候和地形地貌特点与韩国相近,客观环境上使得中国的户外企业的产品设计和功能适合引进“韩国元素”。 

其次,是中国户外市场的特点所致。从消费者的需求来看,由于中国与韩国同处亚洲,所以对于韩国户外装备的适应速度也比欧美同类产品更为迅捷。从消费者的喜好来看,中国民众本身对于韩国的产品和品牌没有任何的排斥情绪——韩国电视剧在中国的高收视率足以印证这一点。 

再次,对于如今在世界户外品牌中已经取得中高端“阵地”的韩国品牌来说,这样的品牌定位适合中国企业成为一个追随者和跟进者。拿欧美高端产品来说,叹为观止的高价格是否就好?早有户外运动专家指出,购买户外用品最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性和适应性,以户外登山鞋为例,标价5000元以上的登山鞋,其实是海拔几千米的登山者专用的,而在普通的郊游和爬山过程中穿着,其实并不让人感到舒适。 

“借脑”不仅停留在产品的设计层面,在品牌营销方面,中国户外企业代理商的市场推广至今还没有给他们带来实质性的利益——毕竟代理权是3年一变。传统商业中的“潜规则”是,全国性户外推广由品牌商来做,而地方品牌推广由经销商做。而户外运动市场则恰恰相反:由于经销商数量少,市场是以产品为导向,期待经销商具有强烈的品牌推广意识是不现实的。而在韩国,由于更崇尚企业的小型化与专业化,注重细分市场的价值最大化,大代理商模式可以快速地建立、运作起来,使得市场推广的资金和调配空间更为充裕。 

在中国的户外企业处在进退维谷的阶段时,除了商业模式的问题之外,我们还得面对“中国式企业经营管理”的思考。一些试图成为跟进者的中小户外企业死亡的原因,几乎都是忽视了经营管理中一些最基本的原则,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经营成本的上升和业绩的亏损。

来源:中国体育报  


相关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到:
相关评论:

我要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观点。




大本营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