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ulletin analytics

长江冰川拯救行动 6小时艰难攀登雀儿山

6月28日,长江冰川拯救行动第二站难度最大的冰川考察开始。著名冰川学家蒲健辰、探险家杨欣及本报摄影记者等6名队员,经过6小时艰难攀登终于到达海拔4900米的C1点。   

当天早晨6时45分,10人登山队从大本营出发,按照登山协作队员勘查出的线路攀登。到达海拔4500米处时,4名队员呼吸困难只好徒步返回,其余队员继续前进。“最艰难的地方几乎是垂直的峭壁。”作为唯一攀登上冰川的媒体记者,成都商报摄影记者王效说。但登上悬崖后就是一望无际的冰川斜面,“看上去一马平川”。探险家杨欣也是第一次实地踩在了冰川上。中午1时,冰川学家蒲健辰开始实地观察。当天傍晚6时,全体队员回到登山大本营。  

27日,蒲健辰教授与助手前往与雀儿山主峰冰川平行的另一座冰川,获取更丰富的资料。“要判断雀儿山冰川年龄,还需要钻取冰样,经过多种检测手段才行。”与此同时,植物调查也上升到4100米海拔进行。四川大学环境科学博士王静说,在这一海拔高度,发现形态非常奇特的杓兰,长得就像女士拖鞋一样。“另外,从登山队员带回的图片资料看,雀儿山海拔越高植被越少,岩缝中生长有高山杜鹃,还有大花红景天。”   

调查日志  

调查者:著名冰川学家蒲健辰  

时间:2010年6月28日~29日  

海拔高度:4900米  

雀儿山冰川属于海洋性山地冰川,冰体温度高,上部活动层温度估计接近0℃。与江河源区的大陆性冰川相比,海洋性冰川温度相对较高,因此退缩的也更严重。新路海周边气候湿润,冰川退缩后,植被就迅速占领了大片地盘。从登山大本营到海拔4900米以下,存在冰舌和大面积冰川遗迹,有2条冰川河从上方流下形成瀑布,之后通过一个缺口进入山体,最终汇集成溪流注入新路海。  

海拔4900米处的雀儿山冰川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冰裂缝很多很宽。形成原因是冰面河流切割,水的温度比冰要高,流到冰川上后就像一把刀切割了下去,之后水流到冰川底部形成冰下河;  

第二冰井很多,有的是单个比较大,有的三四个连成一串,都是深不见底的圆洞。产生原因和冰积物(比如石头)有关,它们吸热快,融化了冰面,然后沉降了下去;  

第三冰体裹着的石头都跟着冰川运动的方向,排成了好几排。而因为吸热不同,小石头吸热快,融化了冰面掉了下去,大石头则因热量传不到底部,就留在了冰面上,被冰包裹着,远看就像一个个“冰蘑菇”。  

从水平距离看,雀儿山冰川退缩的并不多,但从高程看,退缩的就厉害了。这和雀儿山陡峭的地形有关系,冰川伸展出来后到达悬崖边缘,然后就摔了下去,很难进一步堆积。  对一般游客来讲,雀儿山冰川攀登有很大难度,如果当地开发旅游,建议还是以新路海周围到冰川脚下这片平缓的地区进行,并采取其他雪山景区的保护办法。比如,游客进山前交押金,管理人员检查携带的瓶装饮料,出山时检查瓶子数量,若减少了说明把垃圾留在了山里,要扣除押金。


相关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到:
相关评论:

我要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观点。




大本营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