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ulletin analytics

北大登山队“零垃圾”攀登 17人笑傲卡鲁雄顶峰

8月10日北大登山队19名队员缓缓走出来自拉萨的火车,为期26天的卡鲁雄峰攀登活动圆满结束。  

自4月26日成立以来,19个年轻人怀揣着梦想,急切地盼望、欢快地到达、默默地坚持、欣喜地成功、静静地怀念,这么快,一切都尘埃落定。  

北大登山队由8名有雪山经验的老队员和11名新队员组成,其中新队员之前都有过冬训经历,有过攀冰、冰坡行走、雪坡行走、修路、结组等技术训练。登山队成立后,在一个月集训中,每周不仅有四次长达三小时的体能训练,还有一到两次技术训练,真正做到有备而来。出发前事务繁杂,有后勤、装备、摄影摄像、队记、媒体、赞助等,每个队员分担一定的任务,各项工作做的有条不紊,为出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本次登山活动获得了北京探路者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如既往的支持,同时还得到了Black Diamond(黑钻)、泰安鲁普耐特塑料有限公司、Out Do(高特)、千福体检中心、SIGG水壶、西藏高原之宝牦牛乳业有限公司、北京海陆通畅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北大登山队全体队员在此表示感谢。  

之前,北大登山队将目标选为西藏阿里地区的未登峰夏康坚主峰(海拔6882米),后来考虑到交通、通讯、后勤物资等多方面的不便,在西藏登山学校尼玛校长、中国登山协会领导等人的建议下,北大山鹰社理事会在6月16日正式将暑期目标改为攀登各项条件相对优越、地形相对复杂的卡鲁雄峰。  

出发前,为响应中国登协等主办的“零公里行动”,北大登山队提出“零垃圾”的攀登口号,并做出一系列计划,包括在大本营实施垃圾分类处理、清理以往登山活动留下的垃圾、在保证安全前提下尽可能多地撤下路线绳等,最后这些措施都得到了有效的实施。  

物资储备阶段中,首先,配合攀登计划,精简了后勤计划以减少带上山的物资;在拉萨购买物资时,尽量选择箱装的、塑料少的食品;运输物资时,使用自带的驼包、背包等,少用麻袋和塑料袋。  

根据“零垃圾”计划,为避免污染水源,大本营建立在距离水源至少60米的地方,厕所是在距离水源和营地至少60米处挖坑所建。另外,安排一人监督“零垃圾”措施的贯彻,队内规定:尽量避免践踏草地,不许采摘雪莲、红景天等高山植物,不影响野生动物的正常活动,禁止在水中丢弃任何物品,不焚烧任何垃圾,将水打到距离水源至少60米的地方清洗厨具并将废水倒进挖好的坑中,厨具清洗一律不用合成洗涤剂(先用布擦油污,然后用肥皂洗布)。  

每个登山队员都专门配有一个垃圾袋,不仅把高山营地中的所有垃圾带回本营,在攀登途中也不留下除粪便外的任何垃圾,厕纸也装入垃圾袋带下山,粪便则被深埋雪下。每过一段时间,本营的垃圾处理人员就会把本营产生的和队员们带下山的垃圾全部分类装袋。  

大本营离公路很近,公路上车辆较多,有不少载有来游客的大巴。31日下午,一辆大巴停在公路边,车开走后方便面桶等垃圾洒了一地。于是,几个队员便一边斥责游客的行为,一边捡他们留下的垃圾,包括方便面桶、啤酒瓶、易拉罐、烟盒等,最后发现竟装了整整两麻袋,实在令人唏嘘。攀登结束后,专门留出了半天时间清理并分类所有垃圾。又脏又臭,大家却忙得不亦乐乎。所有垃圾被分为五类: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塑料纸和纸巾。可回收垃圾包括金属(电池除外)、玻璃瓶、硬纸、塑料瓶等;有害垃圾主要是废电池;厨余垃圾包括所有生的菜叶、根等,果皮以及未吃完的食物如饼干等,最后在大本营远离水源处被深埋;塑料纸主要是塑料制的食品包装袋;纸巾为如厕、擤鼻涕等用过的纸,烟头也放入其袋内,最后全部深埋。在称量了除了厨余垃圾外的四类垃圾重量后,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塑料纸被带回了拉萨处理,其中,可回收垃圾卖给垃圾回收站。  

在处理卡鲁雄峰以往攀登活动留下的垃圾。在处理自己的攀登装备方面, 8月1日攀登队长李赞带领一批队员在登顶后再次上山撤下所有攀登用品。除了少量下撤途中为保障队员安全必不可少的绳套之外,登山队员撤下了所有路绳、路线旗、冰锥和雪锥,并把它们全部带回北京,可谓真正做到了“零垃圾”攀登。  

这次整个攀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物资筹备阶段、攀登阶段、训练和撤营阶段。  

7月17日,一行人踏上拉萨的土地时已快天黑,突然又下起了黄豆般大的雨,一筹莫展之中突然见到在人群中大喊的前站队员,大家精神为之一振,迷茫、疲累顿消,笑谈着上了去招待所的公交。接下来的两天里,队员们分组完成了租借装备、取托运装备、联系教练、购买后勤物资、物资装运等事情,20日出发前的早上,队长在早餐桌上,下令每个队员把已经用过的一次性筷子收起来拿走,于是在本营和高山营地里,大家都用的自己拿的一次性筷子。  

20日下午,队伍来到山脚下,建立了大本营。  

7月21日正式开始攀登。虽然小雨一直下到下午一点,攀登队长带领一批老队员坚持往上侦探,一直到达冰川末端的换鞋处,并搭了一个帐篷,用来存储个人技术装备;下午,新队员往上进行适应性训练,到达5000米后下撤。当天,五个适应不太好的队员下到浪卡子休整以缓轻高原反应。  

接下来两天,队员们分两批把个人装备运输至换鞋处;23日晚上开会分组,根据队员的适应程度,队伍分为A、B、C三组,A组主要负责修路,B组主要负责运输和建营,C组主要负责运输,另外,攀登队长制定了近期的攀登计划。24日,A组修通C1并建立C1,运输C1到C2的修路物资到C1,当晚宿于C1;B组本营休整;C组运输建C2的帐篷到换鞋处,并返回本营。25日,A组往C2修路,最后由于路绳不够,在离C2还有150米处下撤,晚上宿于本营;B组运输建C2的物资上到C1,宿于C1;C组在本营休整。26日,A组在本营休整;B组修通C2,在C2处搭了一个帐篷后下撤回本营;C组上到C1,宿C1。  

攀登过程中,队员们普遍认为最困难的是C1以前的大冰坡和C2以前的大雪坡,原因在于,一走上去就望不见尽头,然后就是深埋着头,一步一步地与山斗争,与自己的内心作斗争。比较危险的是快到C2时的一个大裂缝,约两米宽,深不见底,路线是平行于裂缝行走,没有人敢稍微地靠近裂缝,攀登队长规定此段必须单独通过。  

27日下午,A组又上到C1,第二天上到C2,两个队员留下搭好另外一个帐篷,其余队员继续往顶峰修路。没想到,攀登队长偕同一个老队员和一个教练修着修着路,竟率先登顶;然而当时顶峰乌云密布,雷电交加,三人看天气不妙赶紧撤回C2。整体而言山上的天气较稳定,白天烈日炎炎,偶尔几朵乌云,但顶峰附近大风吹雪成雾,傍晚有小到中雪直到深夜。29日一大早,在皑皑新雪中,A组向顶峰发起冲击,四小时后登顶,接着B、C两组分别也在接下来的两天里相继登顶。功夫不负有心人,队员们千辛万苦,终于实现了圣洁的雪山之梦。  

29日,A组冲顶下撤到本营后,登山队中另外两名队员之前由于学习时间冲突而耽误了行程,终于也来到本营,进行了适应性行走。30日,一名队员王正在老队员带领下运输个人技术装备到换鞋处,而另一名队员由于适应不太好,被送回拉萨,深感失落;31日,王正上到C1,下撤到本营。至此,除晚到的三名队员外,其他队员全部登顶。C组登顶回到本营的当天,北大山鹰社科考队来到大本营,并大展厨艺,众人相聚,欢乐无限。  

8月1日,攀登队长带领一批队员上山撤绳。除了少量下撤途中为保障队员安全必不可少的绳套之外,登山队员撤下了所有路绳、路线旗、冰锥和雪锥,之后全部带回北京。  

8月2日和8月3日,一部分队员在教练的带领下,在冰川上进行了技术训练,高山教练技术成熟,所教登山技术和知识可靠实用,得到队员们一致好评。  

8月4日撤营,正式班师回拉萨,当天归还所有的租借装备,队员们诸多感慨,或依依不舍、或如释重负。8月5日晒装备, 6、7两日在拉萨停留,三五结伴,去布达拉宫、大昭寺等,也有去购物、寄明信片、喝甜茶等,自由自在、高高兴兴。  

8月8日一早,桑培教练跑到招待所来,一直送登山队到火车站,在他给每个队员献上洁白的哈达的那一刻,大家仿佛才知道西藏之旅就这样就结束了。  

火车把这19颗年轻的心悄悄地载回了北京,登一座雪山到底意味着什么呢?登山又会在他们的生命中留下什么呢?这些,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相关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到:
相关评论:

我要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观点。




大本营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