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ulletin analytics

宁海四雕

宁海四雕“柴株棉袄语犹新,渝茗围炉结比邻。家道虽贫身却贵,灯台名唤竹夫人。”这首诗出自清代的王梦(夹下加页)。诗中的“柴株”和“竹夫人”指的是宁海特有的竹木工艺品。

        特殊环境 造化神奇

        宁海地处东海尾闾。境内山高水长,为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匠师们在崇山峻岭中,不辞辛苦寻找根艺材料。就宁海目前保存下来的代表佳作有清代的《鹰》、《寿星》和《刘海戏钱》等根艺作品,“与天共创”,在似是而非之间成为一件宝贵作品,流传至今,载入史册。

        称为“柴株人”的倪小明,与“柴株”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作品多以废弃于高山峡谷的盘根老干为材料,气势恢宏,深刻隽永。1996年至1999年,他参加浙江省和全国工艺艺术博览会展出,频频获得金牌。

       出身“雕刻之家”的葛安飞,继承了家传的技艺,创作出《昭君出塞》、《丹凤朝阳》等佳作,同样在省级和国家级展览中获得金牌,这些材料也是来自高山深谷之中。老艺人潘作元的《旋律》、《老子》等作品特有的树质老辣坚硬、乌黑苍古的自然美,所创作的作品,具有粗犷庄重、婀娜多姿的造型,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雕刻工艺

     源远流长宁海民间雕刻工艺,历史悠久。据县文物管理办公室资料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朝和唐朝。南宋时期,宁海民间工艺已趋成熟。

     从古代墓碑石雕来看,黄坛的杨景思古墓碑,水车的王章古墓碑等,形神兼备,技艺精良,是宁海古墓碑刻的典型代表。散存于全县各地清代雕刻的棚架小石狮,小巧玲珑,活灵活现,成为爱好者收藏之品。

     从木雕的历史来看,宁海古代巧匠辈出,作品琳琅满目。众寺庙、民宅、亭廊等处,都可见到宁海工匠的匠心之作,反映了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宁海许多大寺建于西晋、南北朝,从那时起,宁海的木雕艺术已走上了轨道。黄坛的厚贻堂石、砖、木“三雕”台门,堪称浙江民居一绝。前童的清代鼓亭、台阁、秋千,造型艺术吸取了明清建筑上的精华。宁海古代的千工床和大红橱、坐椅等,都是从明式的简练质朴的刀工制作,发展到清代的华丽繁缛的精雕细刻,这是工艺雕刻史上一个质的飞跃。

       从竹木根雕(根艺)的制作来看,明清时期,宁海的根雕艺术迅速兴起,成为当时手工艺术的一业。

       清代,岔路的葛贤文,当时公认他为“雕花状元”,1935年,城关李云波创作的《铁拐李》作品,精雕细琢,淋漓尽致,在浙江省特产展览会中获得特等奖。城关春浪桥华仁寿的白木小雕件,畅销东南亚各地.把宁海的工艺品推向了世界,成为宁海最早走出国门的产品。

       解放后,六十年代,宁海组织艺匠们集体生产,在南门耶稣堂开办“工艺美术社”;在八角楼办起了“矿石雕刻厂”。早在1964年,宁海就有5件根雕作品在香港展出,获得了好评。

      人才辈出 精品纷呈

       如今,宁海雕刻工艺方兴未艾,艺人队伍层出不穷,精品佳作相继问世,涌现出一批有艺术素养、技艺精湛的艺人群体。其中,黄才良的佛像木雕工艺系列,童小海的龙舟和仿古木雕工艺系列,潘作元、倪小明的树根雕工艺系列,葛安飞的竹根雕工艺系列,就是杰出的代表。近几年,他们踊跃参加全省、全国工艺品艺术博览会,获得了18金、21银奖牌。童小海的龙舟作品陈列在人民大会堂浙江厅,黄才良的佛像作品远销日本,为宁海县打出了品牌,赢得了荣誉,树立了形象。

       1999年,宁海县成功举办了“99宁海县民间工艺品展”,展期15天,展品200多件,精品纷呈,争奇斗艳。这次展览规模之大,工艺质量之高,是宁海工艺美术史上前所未有的。

       同年11月,浙江省在宁海县召开的全省“三雕”世纪创作谈--第四回研讨会暨精品展在宁海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工艺大师、专家对宁海承办的会议和展览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期待着大师们创作出更加精美绝伦的作品,走出宁海,走向世界!


相关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到:
相关评论:

我要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观点。




大本营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