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ulletin analytics

九寨沟民俗风情

   "良敏王清"庙会 

    九寨沟民风民俗又不完全同于西藏,由于这里正处于从藏区到汉区,从牧区到农区的过渡地带,因此具有厚重的边缘文化色彩。在九寨沟周围,藏羌回汉各民族和睦相处,互相促进,共同繁荣:草地上英俊的骑手,清真寺膜拜的回民,岷江畔大禹的传人,咂酒与锅庄,雕楼与羌笛,一起谱写了一首悠扬的民族融合之歌。

    宝镜岩下,翡翠河旁,绿荫掩映中有一片飞阁流丹、金光耀眼、肃穆的建筑群,这就是九寨沟内唯一的宗教活动场所----扎如寺。 该寺建于明末,历史候鸟。原占地面积为1.5万平方米,结构精巧,特点突出,具有民族风格。整个建筑群包括大殿、藏经楼、乐台、房、库房、迎客楼、喇嘛和尚居室等七个部分。屋脊金顶闪光,室内地毯豪华,彩色佛像庄严神圣。寺内有喇嘛3人,和尚百余人。

    正月初五是扎如寺的“良敏王清”庙会,为了纪念苯教有名喇嘛圆寂升天,这天除全寺喇嘛和尚都要到庙里念经外,当地藏族群众也要换上干净的衣服到寺院参拜,以表示自己对宗教的诚笃和心灵的圣洁。每年5月“麻孜会”,是扎如寺的宗教盛典。会前3天,全寺喇嘛和尚都要集中寺院吃斋念经,排练节目。5月1日,九寨沟周围的松潘、若尔盖、包座、大录、塔藏、龙康等地的藏民,尽情梳妆打扮,聚会扎如寺院,参加庆典,赠送哈达,观看藏戏表演。然后三五成群分散在翡翠河畔、松树林中,席地而坐,朴素祝酒,共叙友情。青年男女则双双对对,进入密林深处,海誓山盟,自订终身。

    九寨沟藏族的先民,是原始苯都的信仰者。尽管后来佛教战胜了苯教,而今天的当地藏民信仰的是既不同于印度佛教,又有别于中原佛教的藏传佛教。在当今一年一度的扎如寺麻孜会上,令人依然戴着法王、鬼怪仙人、保护神等苯教的面具跳神,降服驱邪镇魔。这些面具有的巨齿獠牙,披头散发;有的三目圆睁,眉似火焰;有的头顶骷髅,狰狞丑陋,它们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美学内涵,表现出一种怪诞美 与震撼人心的精神力度。

    在扎如寺及村庄道旁,人们还可看到一排排高矮参差的旗帜, 如同一条条彩龙,随风翻卷,蔚为壮观。这些经幡,是以长数丈的红、白、黄等色的布料或绸缎,印上经文,竖挂 在旗杆上。据资料记载,远在吐蕃王朝鼎盛时期,征战不断,干戈边年。每逢征战之后,统治者为了奖励功臣,钦赐勇士,激励斗志,除了赏给金银珠宝、美女佳肴、牛羊丝匹之外,还要赠给哈达,以示荣耀。而世界大战勇士们则往往把所赠哈达,高悬在帐房四周,以荣显门庭。后来,为了取得佛教在藏族地区至高至尊的地位,教徒们借用藏族同胞这种早为大家所接受的开工,宣扬宗教。宣称只要在布帛上印上经文,高高挂 在房外,昭示日月,代行念经,就可达到修筑各行,隐恶扬善,忏悔罪孽的目的。这种手段,使藏族同胞找到了精神上的寄托,带给他们些许安慰。他们希望以此获得上苍给予的温煦阳光、和暧春风、滋润雨露、肥壮牛羊……所以,藏胞们在寺庙及房前屋后悬挂经幡的习俗,淬至今 ,历久不衰。

 

     麻孜庙会

     九寨沟,不仅拥有举世瞩目的神奇风光,还浓缩了璀璨而独特的民俗文化!扎如寺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该寺每年都会举行三次宗教文化活动,其中极为重要的法会“麻智”活动,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七至十六日举行。今年是“九寨沟文化旅游年”,为了进一步加强保护九寨沟本土民俗文化,打造融自然生态、宗教民俗文化为一体的九寨沟旅游品牌,九寨沟景区在今天(六月四日)举行了扎如寺“麻智文化节”活动。

    上午十时,宝镜岩下、扎如寺内,法号声声、桑烟袅袅、经幡飘扬,阵阵鞭炮响彻山谷,“麻智文化节”对外祭祀、祈福活动正式开始。来此参拜的人群络绎不绝。方圆数百里的群众身穿华丽的节日盛装,有的手拿香烛、有的手拿龙达、木箭、木矛来到寺院参加“麻智文化节”活动。

    活动包括:僧人方队寺外转经。寺院全体僧人组成仪仗队在本寺信教群众面前绕行寺院一圈。随后又举行了灌顶仪式。活佛向前来参加麻智文化节的信众摸顶、赐福,为他们带来祝福、吉祥如意。转经结束后,举行了跳神舞仪式。神舞藏语称为“羌姆”。跳神舞者都是戴面具,投手掷足随着乐号声的指挥时时变换出特定的姿势,其内容意为挡住外来邪魔的侵犯。神舞结束后,由全体僧人组成庞大的仪仗队,分别打着各种彩旗、幡、法器,吹响宗教乐器,按宗教仪轨绕转,将“被打败的魔鬼”送走。活动最后还举行了“庆功”仪式。该仪式是整个法会圆满完成后的一种喜悦形式,全体僧人排成方队在场地上转如意图案,以示神灵保佑、人们安康幸福。最后众僧入寺,每人食用一点糌粑以示庆功,由德高望众的僧人祝福吉祥语,整个麻智文化节活动在一派神圣、肃穆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到:
相关评论:

我要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