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ulletin analytics

江城6少年探险废弃村庄构造像微缩版地道

村子里的一处地道入口
村子里的一处地道入口
上面是磨盘,下面有射击孔
上面是磨盘,下面有射击孔

  “有人叫它"抗日村",里面的建筑不仅有弹孔,每个房屋内还有地道入口。”吉林市几名少年先后几次去位于吉林市欢喜乡欢喜村某饲料厂南侧废弃的村子探险。“我觉得这是前人留下的遗产,应该保护。”少年们随即拨通了市长公开电话。

  少年探险

  牵着绳子进地道走完全程

  2008年8月,吉林市朝鲜族中学15岁的郑世杰与吉林市实验中学17岁的王弈开,得知欢喜乡有一处废弃的村庄,好像是抗日时期所建,他们觉得可以去探险,便兴奋地出发了。“害怕,第一次去没敢进地道。”王弈开说。

  2009年冬天,两人约上朋友,组成6人探险队,人手一个手电筒,并找来了绳子,又一次去探险。在村东北角一处房屋的地道前,他们用绳子系在入口处的一块砖头上,然后由胆子最大的一个少年领头牵着绳子进入了地道。“走了不到20米我们就看到亮光。”王弈开回忆,原来这是一处观察孔,此后,每隔二三十米就会有个出口或观察孔。“这一次我们走完了全程。”最后一次探险是王弈开和郑世杰去的,看着村中不少房屋塌了,他们感觉这个地方可能会拆了。

  记者踏查

  村里有一个烈士纪念塔

  3月7日,记者来到这个废弃的村子,进入村口不远有一处花岗岩砌成的长约15米,宽约6米的已经干涸的水塘。村内地势平坦,东侧一处民房前不远处有一个巨大的磨盘,磨盘底下是红砖砌成,四周共有三处射击孔。磨盘边缘刻有“大清光绪年”5个字。

  村南侧高地处有一类似碉堡的建筑,高约6米,上下两层,底座有一处地道出入口,旁边有一块石板,出入口非常狭窄,仅容一人弯腰进入。其他多所民房的卧室或炕下也有地道入口。

  在该村落西北角最高处有一座高约10米烈士纪念塔,向南约5米处为圆形水泥砌筑的烈士墓冢,冢南为一无字碑。烈士纪念塔上有行书阴刻文字,纪念塔正面高约3米处,镶嵌有长方形青石板题款牌,上面写着建塔时间:2001年10月1日。整个村庄长约百米,宽约80米,约有民房20座,部分已坍塌。

  村民说法

  不知道这里有“抗日村”

  据当地63岁的曹先生说,打他记事起这些房子就存在,那时候经常有军用卡车开进村子,普通老百姓根本进不去,至于早期是不是利用这些地道打过“鬼子”不清楚,大概在10年前这里曾经是一个度假村,生意如何不知道,后来荒废了多久也不清楚。

  “我们住在这里的时间都比较短,墙的那一边有破败的房子我们知道,但干什么用的不清楚。”附近几个村民表示,他们都不知道这里有“抗日村”。

  专家看法

  倾向于“文革”时期产物

  吉林市文物处副研究员于海民在勘察后初步分析,在1968年年底,全国城镇曾掀起“深挖洞”的群众运动。各单位、街道居民在住房下挖洞,后相互连通,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地道网。结合该村落地理位置、地面房屋建筑时代信息及地道内部现状等综合分析,这个村落应为1966年至1970年年初兴建的某集体户所在地,地道亦应为与地面建筑同时期人防工程中的地道工程构筑物。

  不过,于海民表示,从体量及构筑上来看,作为人防工程(防空洞)它的功能和体量也过小,而且从一些年代痕迹来看,也不像“深挖洞,广积粮”时代的产物。“地道内没有使用过的痕迹,所以我更倾向于是"文革"时期的产物,也可以说是具有战争功能的地道和掩体。”于海民说,目前,“文革”时期的文物或重要构筑物,也逐渐地被国家纳入保护范围。

  勘察报告

  构造就像微缩冀中平原地道

  吉林市文化局在接到市政府转达的信息后,该处处长关长春和于海民于2月24日与两名少年一同赶到了“抗日村”,对现场进行了首次勘察。

  报告显示,地道在该村距地表深约3米左右,几乎遍布整个村落地下,地道约有三分之二的墙体为红砖砌筑,三分之一地道为原生黄土挖制。地道纵横交错,随地形或盘旋而上,或缓坡而下,其分支尽端或为民房室内的假窗、隐蔽的墙角出入口或为室外的附属建筑伪装观察哨、掩体、射击孔等,包括碉楼、鸡舍、墙体、水井、碾(磨)盘。

  在地道的中部发现有至少3间密室,地道工程浩大,设施完备,从而形成户户相通、纵横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游击作战的地道网络体系。初步评估显示,该地道虽占地面积较小,但结构缜密,功能齐全,且保存完好,简直就是一个冀中平原“地道战”的微缩版,目前已知“文革”时期,同类型的地道东北仅此一处,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政治意义。

  关长春表示,报告只是初步分析,还需要联合有关部门对该村庄进行具体分析和调研后才能得出结论。

TAG:

江城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到:
相关评论:

我要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观点。




大本营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