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ulletin analytics

自行车道越来越少 城市骑行不堪烦恼

    新华网长春8月7日电(记者王昊飞、周万鹏)自行车道越来越少、骑车上路安全难保等一系列问题正成为城市骑车族的出行烦恼。
  骑车上班有点难
  家住长春市汽车厂区的王阳每天上班距离约25公里,倒换1次公交车,早高峰平均每天约90分钟消耗在路上。“偶尔着急了也会选择出租车,能节省20分钟,但2元的公交车费就换成35至50元的打车费了,总这么花可伤不起。其实骑自行车是最理想的选择,但实际状况并不允许。”他说。
  王阳告诉记者,自己上下班要穿过市内4个城区,沿途的道路、特别是修路架桥的地段交通状况苦不堪言,几乎没有自行车道,骑自行车就等于与机动车抢道,实在危险。他说:“上下班骑车不单是冒险,而且面对机动车排出的尾气自己很可能变成‘人肉吸尘器’。我的自行车很久没骑,都快成文物了。”
  遭遇同样烦恼的人并不在少数,随着城市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满街自行车出行的壮观场景已难重现。自行车道被机动车道蚕食得或窄或无、自行车存放点日益被停车场取代。许多市民记忆中骑车上班、上学、上街的年代,已渐行渐远。
  “路越来越像给开车人修的,谁敢让孩子骑自行车上学啊?所以宁可忍着堵车也得让孩子坐公交或出租车。”南京市民李淑媛表示。而在南昌读大学的韩晓旭表示:“道少,安全系数低,我们充其量在校园里骑自行车,上街一般没法选择它。”供职于青岛的李安爽感慨:“我们想骑车,路太少;我们想低碳,没条件。”
  “自行车王国”已不是“自行车出行王国”
  中国如今依然是“自行车王国”:自行车保有量为全球最多的4.5亿辆,每年仍保持着全球名列前茅的产销量。但中国内销和自行车出行比例均在逐年下降也是不争事实。2011年中国自行车总产量为全球居首的8345万辆,但内销仅为3000万辆,且其中相当一部分用于运动而非出行。
  自1791年法国人西夫拉克发明自行车以来,这种以脚踩踏板为动力的陆上两轮车辆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已完成全球化普及。上世纪70年代,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被视作象征国人生活质量的“三大件”;80至90年代早晚高峰期,自行车铃声响彻街路;21世纪的今天,自行车已被挤压成非主流代步工具,中国已不是“自行车出行王国”。
  对于都市骑车族生存空间被压缩的现状,吉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付亚辰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机动车不断增多,传统的城市交通格局难免遭受冲击。骑自行车不得不面对路权逐渐丧失、危险系数增加、停车位越来越少等状况,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协调,自行车这个曾受百姓喜爱的交通工具很可能最终消失在出行的视野里。”
  城市规划应为骑车出行留一席之地
  “社会经济再怎么发展也不能忽略环境的保护,荷兰人口仅1600万却有1800万辆自行车保有量,许多发达国家在汽车产业蒸蒸日上的同时并没有忽略百姓日常的骑车出行。”长春市民邵清洲建议,“希望城市规划能为自行车留一席之地,保障骑车出行的方便和安全。”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软科学开发研究所所长丁晓燕指出,安全仍是百姓骑车出行最担心的问题。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讲,政府需建立一种立体化的交通模式,鼓励自行车与机动车并驾齐驱,并适时划分自行车道,对机动车的轨道规划做一些限定,为自行车的出行提供一定的空间。她说:“保证了交通安全,就会有更多的人选择骑车出行。”
  “骑自行车出行不仅健康,还能有效地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和能源消耗,这对环保、构建城市可持续发展上起到有益的补充。”付亚辰强调,“政府应建立公共出租自行车的运行机制,北京杭州等地已相继推出了相关政策,应该提倡这种方式。市民通过租赁的方式使用,方便了出行。”
  付亚辰还建议,在城市内的超市、学校、商场等人流密集区应逐渐恢复自行车的停放地域,地产开发商应在小区内配置自行车棚,以解决市民无处存车的烦恼。此外,市民应提高低碳、健康、环保的出行意识,减少私家车出行,多以自行车代步,为缓解城市交通作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到:
相关评论:

我要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观点。




大本营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