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ulletin analytics

浅谈登山的恐惧

    危险是登山运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样,恐惧也是登山运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攀登的目的就是为了去体验恐惧,去体验那种“离天一步之遥,同时也离死一步之遥”的感觉——尽管在许多时候,这样的感觉只是我们自己有意无意的夸大而已。如果我去攀登一座山峰,从始至终都没有一刻感觉到恐惧,那么我对这次攀登的身心投入度一定非常低,以至于可以说是浪费了在山上的时光。
    登山过程中的恐惧可分为两类:有原因的恐惧,以及没来由的恐惧。
    因为存在危险,所以有可能会死;因为有可能会死,所以感到恐惧——这是最自然的心理过程。由于确实存在的危险而催生的恐惧,就是有原因的恐惧。有时候,造成恐惧的原因很容易分辨,例如你在一段高难度的地形上领攀,如果坠落则可能严重受伤甚至死亡,这时你就会产生对坠落的恐惧;天空阴云密布,意味着天气有可能变坏,导致降雪、雷电、能见度下降等危险,这时你就会产生对坏天气的恐惧。也有些时候,尽管你一时无法分辨恐惧产生的原因,但这原因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只是暂时还没有得到你的注意,所以只能通过你的潜意识制造“有什么事情不对劲儿”的感觉,直到你清醒过来。
    还有些时候,你会因为各种原因(之前在山上经历过的危险,别人的说法,出发前看过的山难故事,或是你自己对高山环境的总体感觉还不够适应,等等)而产生完全没来由的恐惧。这样的恐惧并不是危险造成的,而是你自己心理的产物,但它也是的的确确存在的,只是简单地拒绝承认它的存在,并不能让它烟消云散。
    不论是有原因还是没来由的恐惧,都会影响你的攀登表现。恐惧会使人紧张,让肌肉变得僵硬,降低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和节奏感,使原本很轻松的攀爬动作变得拙劣不堪。恐惧也会影响决策,让你在本来应该全速前进的时候犹犹豫豫,从而影响效率,增加在危险中的暴露时间,甚至让你直接在本可以继续前进的时候放弃。另一方面,恐惧也有可能会使人兴奋,让你做出平时做不出来的某些举动,例如完成一个特别困难的攀爬动作。
    我们无法控制攀登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但是可以控制我们自己的恐惧。只要恐惧不失控,不让我们丧失理智、手足无措,它就不会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随时随地分析自己心中恐惧的原因:是因为路线太难,冰雪太不稳定,岩石太破碎,天气可能变坏?还是因为系绳时没有检查绳结,或者早晨出发的时候忘了检查冰爪的卡扣有没有锁紧?抑或是因为之前发生的某些事情让你觉得“不吉利”?对于那些你不能把握的东西(路线本身的难度和危险性,天气因素等),理智地判断应该继续攀登、等待还是回撤;把握好那些在你把握范围之内的东西,重新检查一遍保护站的塞子和身上的绳结,定期吃东西喝水;至于找不出原因的恐惧,则只能尽量去控制它,如果它总是挥之不去的话,或许说明某些方面确实有危险存在,只不过这危险是你暂时还没有意识到的。
    如何判断是否该继续前进?Mick Fowler曾提出过这样的测试方法:“如果没有什么因素逼你非得下撤不可,那就坚持攀登。”问自己,引发你恐惧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已经触及了你所能接受的安全性底限,让你必须放弃攀登选择下撤?或者影响你的只是没来由的恐惧而已,你所要做的只不过是控制住自己的心理,避免在恐惧的压力下丧失理性?
    只要你给自己下的结论是“继续攀登”,就不要再三心二意、犹犹豫豫,把心思投入到高效攀登的过程中去。那些把精神集中到攀爬过程本身中的人,永远比每一步都在怀疑“我会不会坠落呢?”的人有更好的表现。或许在聚精会神爬完几段尽管暴露但却在你能力范围之内的绳距之后,你会发现心中的恐惧不知何时已经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你从未体验过的自由奔放的感觉。
    而如果你发现心中的恐惧根本无法控制,而是越来越让你手足酸软、难以动弹,并且怎么都得不到改善,那么或许最好的选择就是换你的搭档领攀,或者直接掉头下撤——恐惧本身也有可能成为你“非得下撤不可”的原因。或许你本该选择一条暴露感不那么强烈的路线。或许你需要的是更多的经验,或是与搭档之间更多的磨合。无论如何,被恐惧击败总比为了面子或者其他无所谓的原因而送命要好。
    平时不妨进行一些恐惧控制的训练,可以是专门的心理训练,也可以是能够给你机会面对恐惧的运动和娱乐形式,例如蹦极、山地自行车、游乐场的翻滚过山车等。或许你能从中悟出一些适合你自己的恐惧控制窍门。当然,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替代真正在暴露的高山环境下进行的攀登所带来的经验。

TAG:

登山 恐惧

相关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到:
相关评论:

我要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观点。




大本营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