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ulletin analytics

厦门旅游总人数达7800万 总收入达1160亿

    “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入冬的厦门,没有北方的大雪纷飞,而是被一片片盎然的绿意环绕,一步一景,吸引着全球各地的游客前来旅游度假。近年来,作为全国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厦门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作为全域旅游的先行者和实践者,厦门具备先天的发展基础和优势,始终坚持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构建山、海、城相融合的生态风光、发挥历史人文和交通区位等综合优势的扬长之举。我市扎实推动理念、举措和制度创新,打出一套“理念引领、产业融合、产品打造、品牌塑造、全域统筹”组合拳,切实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为引领,推动全域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进一步呵护、扮靓厦门的“高颜值”,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的“高素质”。

CNoutdoor® 资料图片

主客共享游客友好城市格局全域构建

   全国首个市级全域旅游智慧导览公共服务平台几个月前在厦上线,市民游客拥有了一个覆盖旅游生活全要素的万能“百宝箱”。我市厚植“主客共享”理念,努力优化城市旅游功能,打造全域互通的智慧旅游,特别是丰富旅游厕所、集散中心、公共停车场、旅游巴士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着力构建游客友好型城市格局。同时,发挥“多规合一”的优势,将旅游规划进行全域统筹。

    厦门全域旅游智慧导览公共服务平台,不仅采集汇聚历史文化、建筑遗迹、街巷乡村、文创研学、健康养生等主题旅游信息,还构建景点、美食、住宿、商圈、休闲、交通及公共服务等厦门全域旅游资源数据库,以“宜游宜居、宜主宜客”的方式为游客与市民展现图文音并茂的厦门全域旅游风景线。

    2016年,我市在全国首创数据最丰富的旅游产业管理全要素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与公安、交通、社保、气象、银联公司等部门的互联互通,成为旅游产业发展和行业监管一大“法宝”。同时,我市加快推进“一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一网(厦门旅游信用网)、一库(旅游信用数据库)、两平台(信用管理平台、信用共享平台)”的旅游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在省内同类项目中处于领先水平。截至2017年底,厦门旅游行业信用数据库共征集、录入475家旅游企业信用信息9500多条、4600名导游人员信用信息75500余条,与市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数据通联,行业信用档案、公共信用信息覆盖率达100%。

    以厦门空间战略规划提出的城市理想空间形态为指引,我市还形成覆盖全市域的“一张蓝图”,着力推动空间布局和利用的有序平衡。并通过“多规合一”改革,构建协同管理的“一个平台”。目前,平台已纳入“一张蓝图”、城乡规划、国土规划等9大类51个专题260个图层的空间规划数据及业务数据,平台接入市、区部门、指挥部共241个部门,确保各部门使用同“一张蓝图”;平台还接入了市、区级部门、指挥部实现全市各部门之间空间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办理及审批流程优化。

CNoutdoor® 资料图片

机制创新共谋共促协同发展全域联动

   创新建立“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市旅发委建立了政府主管部门服务引导,龙头企业、园区和行业协会引领发展,各区落地推进的“三位一体”工作机制。通过与各部门联手,共同搜集项目、共同制定标准、共同布局发展、共同制定政策,最终在各“旅游+”领域形成一批示范建设项目。

    推进“五个一批”项目生成机制。通过“谋划一批、落地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滚动推进机制,市旅发委推动全市重点旅游项目和7个“旅游+”三年行动计划126个重点项目的生成、落地和投入运营,不断巩固拓展旅游项目,扩大旅游有效投资。同时,探讨构建市、区、镇财政、产业基金、银行贷款等多元化投入机制。

提升品质 补齐短板公共服务全域优化

    走进位于同安区丽田园景区的旅游厕所,耳边传来阵阵悦耳的音乐,推开厕所的门,可见到不一样的“小清新”;厕所墙上的壁画、翠绿的吊兰以及干净的置物架,还为满足带小孩游客的需求设置了儿童便器、挂衣钩、安全座椅……点点细节无不让游客感到温馨。在厦门持续掀起的旅游“厕所革命”,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目前,全市共新建和改建旅游厕所140座,超额完成省下达指标10%。率先在全省制定《厦门市旅游厕所建设奖励办法》,被国家旅游局作为样板向全国推广。厦门旅游厕所“高效节水、低碳排放、生态循环”的创新科技运用受到社会一致点赞。“厦门全域旅游”APP纳入厕所定位系统,汇集全市900个公厕,让游客“搜得到、找得到”。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旅游全域化建设,充分考虑市民和游客的实际需求和便利性;开通景区直通车,设立旅游大巴接驳点……我市旅游集散体系也正不断健全,推进功能完善、层次分明的“一核五区多网点、线上线下全覆盖”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市旅发委牵头,与市发改委、规划委、财政局等部门,共同筹划建设“一核”(即厦门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总部项目),加快推进“五区”(即思明、湖里、海沧、同安、翔安)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此外,旅游标识系统不断完善,针对道路及景区内部旅游标识系统设置标准不统一、不规范问题,按照国际化标准进行整体规划。

产业融合放大“旅游+”耦合效应全域共赢

    “逛酱园、闻酱香、品非遗文化、还能学做酱。”日前,来自浙江义乌的游客金先生在古龙酱文化园深切感受到厦门工业与旅游业融合带来的成效。这个拥有59999个传统酱缸的亚洲最大传统酱油酿造晒场成为厦门的热门景点,并打造了全省首个食品安全示范教育基地。

   古龙酱文化园将食品工业与旅游相结合,正是厦门实施“旅游+”跨界融合行动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我市按照“全域旅游·跨界融合”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城旅一体、行业互通”融合发展机制,将旅游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硬实力,通过联动挖潜、空间融合、业态互动,着力推动“旅游+会展”、“旅游+邮轮”、“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商贸”、“旅游+文创”、“旅游+康体”等七个“旅游+”。除此之外,为解决厦门土地紧缺的实际问题,市旅发委拓展“上山下海”的空间和旅游增量发展思路,从空间布局入手,挖掘资源,找准短板,策划项目,谋求增量。目前已出台了《乡村旅游三年行动计划》、《邮轮旅游三年行动计划》等,实现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共融共赢,让相关行业的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和产品,形成新的增长极。

   如今,“先到厦门游,再乘邮轮游”已成为厦门旅游新特色。我市同样注重培育和规范新业态发展,邮轮、游艇、帆船、房车、自驾车、民宿、绿道骑游等特色旅游新业态发展迅速。2017年,厦门港共接待国际邮轮77艘次,邮轮旅客吞吐量162900人次。同时,积极调研争取在厦率先开展游艇租赁试点工作。

突出优势厦台旅游合作空间全域拓展

    对台是厦门区别于其他旅游城市的最大特色和最大优势。连续多年,国家旅游局和省政府共同在我市举办海峡旅游博览会;在全国率先实现台湾和大陆自驾游车辆经厦门口岸自驾互通;推进台湾导游、领队在厦培训考核、换证执业工作常态化;完成台资合资旅行社落户自贸片区经营福建居民赴台团队旅游业务,推进该旅行社经营出境旅游业务……一系列举措打响了我市海峡旅游品牌。

   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我市还主动服务中央对台工作全局,深化厦台旅游紧密交流合作,出台鼓励台湾居民赴厦游的奖励政策,灵活调整对台旅游政策,不断开发厦台旅游特色产品,持续打造对台双向旅游黄金通道,进一步增强厦门旅游磁场效应。

“   金门厦门门对门。”进一步拓展厦金旅游协作机制也是个中关键。据悉,两地建立了旅游部门常态化工作交流机制和营销推广机制。如联合印制《七彩两门·厦门金门旅游手册》,厦、漳、泉、龙、金联手赴大陆重要客源地开展营销等。2017年,我市推动厦金游艇旅游首发团成行,此举为全国首创海峡间游艇旅游方式,开启厦金两地游艇旅游新篇章。此外,以中华文化、闽南文化为纽带,连续多年联合举办两门旅游节、海峡两岸(厦金)健步旅游公益活动、金门半程马拉松、两岸青少年成年礼、两岸千人铁马骑迹逍遥游等活动,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多措并举搭建多方联动平台全域协作

   2016年11月,我市成立全国首创的“全域推广联盟”,展现出“天罡北斗阵”的力量,推动旅游业与工业、农业、文化、体育等产业的跨界融合,助推厦门各行业、各单位的资源整合与合作共赢。正是紧依“全市上下一盘棋”的理念,市旅发委着力搭建多方联动协作平台,实现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共利。

    据了解,我市全域各部门联动,还建立市场监管联动平台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其中,建立健全责任分工机制、情况通报机制、联查联办机制、曝光公示机制、网格监管机制和工作考评机制等6项工作机制,促进旅游市场监管工作落实。按照“政府发动、行业主动、部门联动、社会互动、市场震动”的工作思路,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合力共治,扎实有效地推进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整治。向广大游客作出“放心游福建”旅游服务承诺,并实施旅游投诉“一口受理、分头处置、限期办理、快处先赔”工作机制。

    创新区域协同联动合作平台也是多方联动协作平台的生动体现。我市建立了厦漳泉龙旅游同城化、闽粤赣十三市旅游区域协作、中国南方旅游城市协作体等多层次的区域旅游合作体系,实现常态化的区域旅游工作协调机制,在产品设计、线路策划、宣传推广、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等方面,建立区域旅游的一条龙服务体系,全方位宣传城市群整体旅游形象,发挥厦门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作用。

   【数字】

    2017年厦门旅游会展总收入突破1400亿元,增长16.2%。其中,厦门市旅游总人数从2010年3026.09万人次,到2016年6770.16万人次,7年平均增幅为15.13%,2017年达到7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2010年383.89亿元,到2016年968.26亿元,7年平均增幅为16.85%,2017年达到1160亿元。与国内主要副省级旅游城市,如成都、西安、杭州、大连、青岛相比,厦门面积最小,常住人口最少,经济总量优势不明显,但旅游发展竞争优势突出,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是我市少有的跻身国内城市第一梯队的产业。厦门人均接待游客人数在这六个城市中名列第一,人均旅游收入排名第二,入境旅游一直名列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前10位,连续10年入境游客人数占总游客人数比例达5%以上。

    【亮点】

着眼全域顶层设计重引领

    不谋全域者,不足谋一域。围绕全域旅游,厦门旅游已进行顶层设计的迭代升级。我市旅游业积极顺应和把握游客消费升级大趋势,大力提升旅游业供给质量和发展效益,提升旅游国际化发展水平,不断增强旅游核心竞争力。

   “心中谋全域”,发挥厦门生态自然环境优美的优势,打破行政区划和自然地理单元限制,将厦门全域作为一个5A级大景区来建设推进。

   “多规画全域”,与厦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调整试点以及“城市多规合一”升级为契机,与国家“两个阶段”发展战略安排、旅游业“三步走”战略要求充分衔接,科学规划厦门全域旅游发展,通过规划和空间梳理找出短板、策划项目、招商选资,形成旅游业发展增量,提升旅游功能拓展到全域,推进旅游产业规划落地实施。

   “共同建全域”,厚植主客共享理念,凝聚各方共识,共同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

    “监管保全域”,实施全域联动、规范、长效监管体系,培育“政府依法监管、企业诚信经营、游客文明出行”的旅游市场秩序格局。

   “用心筑全域”,用心做好旅游服务品质提升,构筑高品位、国际化旅游城市形象。

    通过资源全域整合、产业全域融合、要素全域配套、结构全域优化、市场全域监管、营销全域统筹、服务全域提升、环境全域协同,社会全域参与,加紧打造独具魅力、服务完善、旅游产品结构丰富、产业体系健全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际知名旅游会展名城。

持续创新厚植发展新优势

   “改”字当头谋全域,创新发展敢为“先”。旅游会展业很早就被确定为全市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也是全市第二条率先实现千亿产值目标的十大千亿产业链。我市紧紧围绕国家、省、市对旅游业发展的新部署、新要求,致力先行先试,不断推进机制创新、业态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全方位创新。

   下一步,市旅发委将围绕打造国际知名旅游会展城市的目标,坚持两手抓,一手抓软环境,树立底线思维,强化旅游市场秩序;一手抓硬环境,强化景区景点管理,狠抓项目招商提升实效,做大做强旅游六要素,提升旅游效益。做足“上山下海”文章,编制《厦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坚定不移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旅游高品质发展;编制《厦门涉海旅游规划》,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海洋这一厦门特色旅游资源优势。继续在旅游厕所建设、智慧旅游、对台旅游交流合作、旅游市场监管、旅游信用体系建设、导游体制改革、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走前列、作示范,探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样本。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到:
相关评论:

我要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观点。




大本营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