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ulletin analytics

聚焦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

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2007年11月12日从上海启程,乘坐“雪龙”号奔赴南极。经过长达29天、7890海里的航行,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12月11日顺利到达中国南极中山站。

考察进程:

12月4日,“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在西风带风雪中航行。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于12月5日14时20分到达南纬60度,顺利穿越西风带。位于南纬40度至60度之间的西风带,是进入南极必经的一道“鬼门关”。

我国科考队员对南极海冰进行“体检”

12月9日,随着“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抵达南极浮冰区,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开始对沿途“邂逅”的海冰进行一系列“体检”,以了解南极海冰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中国南极科考队打响“海冰卸货”攻坚战

12月12日,我国“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停止破冰,考察队员下船将上千吨的科学考察物资和油料从考察船上卸下来,再用雪地车或直升机运送到南极中山站附近。

考察主要任务:

为建立第三个南极科考站“选址”

本次科考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在南极内陆冰穹A地区建立中国第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进行选址测量。考察队将执行37项科考项目、10项后勤保障改造项目,是历届南极考察活动中任务最多的一次。

在南极建立自动天文观测站

中国南极天文中心有关专家介绍,建立自动天文观测站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天文寻址,测定天文选址参数。观测站将配备包括发动机、主控计算机、卫星通讯、太阳能板、30米高塔的一个自动气象站,以及观测大气视宁度、天空背景、极光等的一系列设备。

17位科考人员中,有两位来自天文学界的专家,他们分别是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周旭和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朱镇熹。作为我国首批奔赴冰穹A的天文学家,除了进行极地天文科考外,带着大批天文设备的他们还肩负着建设极地天文观测站的任务。

寻找150万年古老冰体

海拔4000多米的南极冰盖最高区域——冰穹A上,到底有没有超过150万年的古老冰体。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中,内陆考察队员将继续到冰穹A地区进行寻找,为确定中国内陆冰盖科学考察站站址提供科学的评估依据。

“撒下”“智能尘埃”遥控监测南极冰雪变化

在海拔4000多米的南极冰盖之巅——冰穹A地区,我国科学家将布设一个能在北京遥控监测冰雪变化的“智能尘埃”网络,将南极冰雪表面数据与天空中的遥感卫星监测数据相结合,对南极冰穹A地区开展“天地一体”的监测研究。

本次考察中诸多“首次”

首次使用水陆两栖全地形车

两辆由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水陆两栖全地形车,首次亮相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大舞台。12月12日,在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开展的“海冰卸货”作业中,科考队员开着这种车进行了海冰探路。这种水陆两栖全地形车,主要将用于我国南极中山站站区周边野外考察活动中的人员和物资运输;在南极海冰上进行冰上探路,协助在“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和中山站之间进行卸货工作;同时也用于南极一些特殊地形条件下的测绘作业等。

首次运用“科考机器人”

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研制的冰雪面移动和低空飞行机器人,12日随同中国“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前往南极,开展实地实验研究。这是中国南极科考首次采用智能机器人技术。

首次使用重型直升机

世界各国开展南极科考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将物资安全运输到南极大陆。“雪龙”号出发的时候还搭载了一架“直-9”直升机。由于中国此次南极科考的运输任务繁重,如果由“直-9”直升机运输400桶油,需要飞100架次左右;如果由“卡-32”直升机运输,仅需飞25架次左右,“卡-32“直升机的增援将大大节约从“雪龙”号到考察站的货物运输时间。

中国航海专业教师首次参与

上海海事大学6名航海专业教师乘着“雪龙”号科考船,开始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远航征程,这也是我国航海教师首次参与南极科考。

中国天文学家首次赴南极

17位科考人员中,有两位来自天文学界的专家,他们分别是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周旭和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朱镇熹。作为我国首批奔赴冰穹A的天文学家,除了进行极地天文科考外,带着大批天文设备的他们还肩负着建设极地天文观测站的任务。

我国首台南极天文望远镜阵赴南极

2007年10月10日,我国首台南极望远镜阵CSTAR(Chinese Small Telescope Array)在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并通过验收,同时将随“雪龙号”启航,开始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的旅程。


相关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到:
相关评论:

我要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观点。




大本营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