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ulletin analytics

震中汶川县旅游业现状一览

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彭州市、都江堰市,南靠崇州市、大邑县,西接宝兴、小金县,西北和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县域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408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48%。县城威州镇位于县境北部岷江与杂谷脑河交会处,海拔1325米,周围有茶坪山脉、邛崃山脉等众多山体围绕,距省城成都146公里、州府马尔康246公里,国道213、317线穿城而过。  

自1963年恢复建县至今,全县辖6镇8乡,总人口11178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57人;羌族人口29839人,占总人口的26.69%,是我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岷江纵贯县境西部地区,长达88公里,主要有杂谷脑、鱼子溪、草坡等河流,流域面积1429平方公里。全县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达348万千瓦,可开发量170万千瓦,现已开发100万千瓦,开发潜力巨大。  

矿产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富足,旅游资源更是别具一格,拥有卧龙自然保护区、三江生态旅游风景区等自然景观以及禹、羌文化和三国文化遗址等人文景观资源。汶川县既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羌绣之乡”,也是动物活化石——大熊猫的故乡,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就在县之西南部。汶川是阿坝州的南大门,也是阿坝州的“工业经济走廊”。

七盘沟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城南,距县城约7公里。沟长约30公里,沟口海拔1500米,沟顶的白龙池4020米,沟宽处300余米,窄处仅1米左右。沟内雨量充沛,植被茂密,是一处以自然风光为主的山地风景区。全沟景观可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从白龙池到雪花坪一带,长约6公里,坡降大,从4020米下降到3418米。这段属典型的“彭灌杂谷”断裂地带,山势陡峭如刀劈斧砍,峰形千姿万态。白龙池是一个形状如葫芦的高山堰塞湖,深潭碧水,从出水口下跌形成多级瀑布,其中50米以上的瀑布就有10余个。下段由雪花坪至沟口镇沟石,水势缓而多变,在茂林幽竹间奔流,全长约15公里。地势平坦开阔而两岸山峰高耸,野花遍地,绿草如茵。以雪花坪瀑布最为壮观。这里气候温和,植被丰茂,从山脚到山顶,大致可分为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山地寒温带阴暗针叶林带、亚高山亚寒带灌丛草甸带、高山寒带草甸带5个垂直分布的植物带,植物种类繁多,动物资源也很丰富。  

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西南部,邛崃山脉东南坡,距四川省会成都130公里,交通便利。保护区始建于1963年,面积20万公顷,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国家级保护区之一,是国家和四川省命名的“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保护区现有人口5343人,其中,农业人口4550人。  

1980年,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并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合作建立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198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卧龙保护区内汶川县的卧龙、耿达两个公社划定为汶川县卧龙特别行政区,实行部、省双重领导体制,由林业厅代管。同年7月,省政府、原林业部联合作出了将四川省汶川县卧龙特别行政区改为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的决定,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署办公的综合管理体制。  

卧龙自然保护区以“熊猫之乡”、“宝贵的生物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响誉中外,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区内共分布着100多只大熊猫,约占全国总数的10%。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的其它珍稀濒危动物金丝猴、羚牛等共有56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共有12种,二类保护动物44种。据统计区内其它动物种类如:脊椎动物有450种,其中兽类103种,鸟类283种,两栖类21种,爬行类25种,鱼类18种;昆虫约1700种。据已采集的植物标本统计,区内植物有近4000种。高等植物1989种,在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20种,被子植物1604种。被列为国家级保护的珍贵濒危植物达24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有珙桐、连香树、水清树,二级保护植物9种,三级保护植物13种。保护区内还有丰富的水能蕴藏量。  

卧龙自然保护区地理条件独特、地貌类型复杂,风景秀丽、景型多样、气候宜人,集山、水、林、洞、险、峻、奇、秀于一体,还有浓郁的藏、羌民族文化。区内建有相当规模的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等国家保护动物繁殖场;有世界著名的“五一棚”大熊猫野外观测站;有国内迄今为止以单一生物物种为主建立的博物馆的大熊猫博物馆。  

多年来,卧龙自然保护区着眼于建设一流的国家自然保护区目标,坚持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方针,积极开展保护、科研、社区建设等工作,使大熊猫为主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高山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通过不懈的努力,成功攻克了圈养大熊猫人工繁育工作中的“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幼仔成活难”的三大难关,人工繁殖大熊猫48胎、72仔、成活59仔,幼仔存活率已经连续5年达到100%。圈养大熊猫总数达到80余只,占世界圈养种群的60%。同时也培养锻炼出了一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大熊猫科研队伍。已出学术专著8部,发表科研论文200多篇,有4项获部、省科技成果奖,有5人次获优秀科技论文奖。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大熊猫认养活动,保护区积极寻求对外合作,建立合作开发机制。目前,区内经济得到有效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4年全区人均收入达2074.39元,比2003年增加234.21元。基础设施建设发生根本性改善,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向符合中国国情的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卧龙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63年,面积20万公顷,是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和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1980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2006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下辖一乡一镇,现有农民4500多人。保护区直属国家林业局,特区隶属四川省政府,部、省均委托省林业厅代管。特区与保护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的管理体制。  

卧龙地处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区内自然条件独特,地貌类型复杂,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野生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享有“熊猫之乡”、“宝贵的生物广谱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之美称,有国家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81种,野生大熊猫143只,占我国现存野生大熊猫资源的近10%。卧龙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四川省政府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国家林业局“全国自然保护区示范单位”。2006年10月被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和农业部等七部委评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同时被中国旅游电视协会评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并授予“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大熊猫的故乡金牌称号”。  

主要景点有大熊猫苑、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熊猫沟、正河、邓生原始森林、巴朗山高山草甸等景点。

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已开发三江生态旅游区、西羌第一村、姜维城古文化遗址、萝卜寨民俗村等景区。交通建设成绩显著,已建成以国道213、317线为主干,县、乡、村道为支线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机耕道。邮电通信事业蓬勃发展,移动、联通通信网络覆盖率达85%以上,县城及主要集镇已开通了小灵通通信,实现了通信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县城威州城区面积已达3.53平方公里,初具现代化城市规模,已逐渐形成阿坝州的交通集散地和教育科研基地,“四面环山,三山竞秀、二水争流,一城跨江尽新楼”是对今日威州的精当描绘。

中国户外网综合  


相关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到:
相关评论:

我要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观点。




大本营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