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ulletin analytics

KAILAS 2006未登峰计划 透明梦柯冰川攀登报告


  

此次我们接受KAILAS赞助成立了KAILAS透明梦柯冰川攀登队,成功登顶了位于甘肃酒泉市肃北县的未登峰____透明梦柯冰川南峰。
 透明梦柯冰川属于大陆型复式山谷冰川。当地人又称其为大雪山。坐落于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其北为昌马盆地,东界疏勒河峡谷,南临野马河谷地,西至公岔达阪山口。长88公里,宽20至30公里,山地面积约2200平方公里。冰川有东、南两座山峰,互为姊妹峰,遥相呼应。

梦柯冰川南峰攀登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中叶。日本队首先揭开了该山峰的攀登历史,起后20年。有十余支国内外登山队对其发起冲击,都因不同原因而失败。今年六月,国内西安山友成功登顶冰川东峰。我们于今年五月对该山峰进行了侦察攀登,到达了海拔5139的高度,收集了大量的山峰,冰川,地形和气候资料,为此次正式攀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五月侦察攀登结束后,我们就定下目标准备在国庆期间在组成一支小分队以阿尔卑斯方式在对其进行一次正式攀登。但在后期的准备有三名甘肃电视台的记者和两名后勤队员的加入,使攀登小队由五人增加到十人。我们也将攀登方式由阿尔卑斯方式演变成了阿尔卑斯和喜玛拉雅相结合的混合方式。

10月2日 抵达BC

进山线路:安西县—BC,乘车和徒步,共用了接近12个小时的时间。

昨天中午我们抵达兰州后收到了近期的天气预报。根据天气预报从10月1号到5号都有好天气的伴随,从5号晚上开始将陆续有数次强降水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4号晚上前结束攀登并撤离。今天我们早晨5点抵达安西县,随即坐车前往石包城乡。上午8点我们抵达石包城。石包城乡是距离梦柯冰川最近的一个居民点,也是最后可以补给物资的地方。石包城到梦柯冰川有接近70公里,路面状况非常差。所有前往梦柯冰川的地方都必须在此换乘吉普车才可抵达。中午1点我们从石包城出发,下午4点抵达了汽车可以抵达的终点——老虎沟废弃冰川考察站。冰川站海拔高度4130。
我们在此整理物资,因为此次攀登山峰情况依然不明了,因此我们携带了大量的技术装备和给养物资。无法一次携带,我们决定分两次将物资运输到BC。从地图上看,废弃冰川站到BC有200米的垂直高度和3.5千米的直线距离。
从冰川站到BC的路程在实际中有近5千米,前4千米都是在干枯的冰川河床上行走,非常耗费体力。后面1千米直接横切上冰川。BC就坐落在冰川末端的一个小盆地中。盆地四周冰川拱立,营地附近有一条冰川融化的小溪缓慢流过方便取水。其坐标为N39.29658 E96.31.420海拔4319。

10月3日 抵达了C1

攀登线路:4319米BC—4948米C1(N39.26.242 E096.33.260)

主要地形:冰川,冰塔林
  

今天从BC出发抵达C1,上午11点出发,下午7点到达。耗时近8个小时,共上升高度600米,行进距离近10公里。
  

一早起来,发现今天果然如天气预报是个很好的晴天。今天的任务比较艰巨,今天我们将携带装备从BC出发前往C1。这段路在地图上直线距离是7.5千米,上升海拔高度600米。我们先分发了公用物资和给养,上午11点全队出发,所有人负重都超过了20公斤。
  

今天的冰川长途行军对体力消耗比较大,主要是冰川上的积雪深度主要为5—8厘米且为粉雪,比较消耗体力。从营地出发后就是一片冰塔林区,穿行在冰塔林区很容易迷路,只能依照电子罗盘所指示方向前进。
  

今天的线路可以很简单的分为两段。第一段是穿越冰塔林区,第二段是冰原徒步。从冰塔林里穿越出来后就是一片辽阔的大冰原。大冰原坡度在10度在25度之间。在前次的侦察攀登中裂缝密布,此次攀登中我们到此准备结组行进。但到了冰原我们才发现,侦察攀登中发现的冰裂缝尽然已经全部消失,只有不时出现的几条小裂缝,根本不对我们够成威胁。我们放弃了结组,所有人鱼贯而行。
  

大概接近下午四点的时候,风很大有云。终于看见了主峰雄伟的山体,主峰是一个独立的山体,在阳光照耀下非常美丽。这对我们两天的辛苦付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励。下午7点,在寒风中我们抵达了C1,C1营地就在大冰原上,风很大。我们用冰镐和冰爪固定好了帐篷。C1坐标(N39.26.242 E096.33.260)。
  

10月4日冲顶梦柯冰川南峰
  

攀登线路:4948米C1—5415顶峰—4948C1—4319BC
  

主要地形:冰川,雪坡,雪檐,雪脊
  

今天我们从C1出发冲顶了梦柯冰川南峰,后经C1返回了海拔4319的BC。上午七点半出发,晚上近9点返回营地,共耗时近14个小时,中间休息1个小时,共行进25公里。

今天早上起来,队长蒋峻将所有人员分为两个队。A队由我,谭翼翔,周钰铭及秦光明组成。主要任务是携带技术装备先期出发,主要任务是侦察地形,勘探线路,修路,A队携带冰锥5枚,雪锥5支,动力绳50米,路绳200米,小冰镐1对。蒋峻任攀登总指挥,并带领陈莹,后勤队员猎人,及三名甘肃电视台记者组成B 队。伺机冲顶并策应A队冲顶后撤退。A队携带手台一部和B队保持联系。

上午七点三十A队离开营地开始冲击顶峰。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顶峰是一座独立的坡度平缓的山峰。从营地出发后,经过了近3个小时乏味的冰原徒步抵达了山峰下面。 

此前,我们根据前期的侦察攀登所收集的情况。确定了两条冲顶线路。第一条冲顶线路是从山峰东面横切上东山脊,沿东山脊攀登。该线路攀登难度比较小,但是线路较长.2006年KAILAS透明梦柯冰川攀登队首登南峰时开辟(图中标注的红色线路)。第二条冲顶线路是直接从冰原向着山峰北壁前进,从冰原上横切西山脊,顺着西山脊攀登,在经西山脊转东山脊最后冲顶。该线路攀登距离比较短,但是难度较大,个别路段即使在架设路绳的条件下也有一定的困难。(图中标注的蓝色线路)。

但是当我们走上西山脊后发现,事情比我们想像的要更加糟糕。东山脊远看坡度在35度左右,坡度平缓没有什么大的难处。但今天我们发现,在山脊上有某些路段有大量亮冰,且若映若现的冰裂缝更让我们头疼。我们继续向山脊上攀登,从山脊末端遥望顶峰,感觉山脊恰如一条龙的脊背,疲倦的我们给该山脊取了个名字“龙脊”。

我们4人整理好队形开始沿“龙脊”前进,“龙脊”在图片中可以看出可以分为3个台阶。第一台阶坡度在35度左右,积雪在5-8厘米,地形为普通的冰雪混合。个别路段有少量亮冰,不时可以发现冰裂缝,都被我们小心的绕开,考虑到该段坡度较缓,且该路段滑坠后可以迅速制动,我们没有铺路绳,鱼贯而行通过了第一台阶,此刻在B队的攀登总指挥蒋峻不断通过手台指挥着我们的攀登。

第二台阶的情况和第一台阶很接近,但从第二台阶跨越第三台阶处坡度在45度左右,存在明显的亮冰区,且有大量的暗裂缝。秦光明和我在攀登中都踏到暗裂缝上,所幸的是都在雪层崩塌之前逃离裂缝。由于队员协同的关系,在通过第二台阶的过程中,周钰铭因为攀登速度较快,渐渐和我们拉开了距离。在登上第二台阶后,我们发现周钰铭已经和我们拉开了近400米的距离。而A队唯一的手台就是由周钰铭携带,也就是说我和谭翔及秦光明和B队的联系已经断绝。我们继续向上攀登上到达了第三台阶,天气开始变的糟糕起来,不时出现大片的乌云遮住太阳,风速可以达到6-7级。登上第二台阶后,考虑到恶劣的天气和B队携带的辎重,攀登到此高度的可能性已不大。而A队队员相对来说都有一定的经验,在观察了剩下的道路后,我们决定剩下的路段以单人SOLO的方式攀登。于是将雪锥和绳子放好开始轻装攀登。

第三台阶是一个明显的鞍部,地形比较平坦。但存在大量的裂缝和亮冰,中午两点我们遇见撤退的周钰铭。周钰铭已经成功登顶梦柯冰川南峰。从第三台阶在继续向上有一个大概坡度在80度左右,高近10米的雪坡,登上雪坡通过一个大概坡度在15度左右的缓坡即可到达顶峰。峰顶上实测高度为5415米,和地图的标高有近70米的差距,坐标为(N39.24.894 E096.33.609)

中午两点半,风更大了,我和谭翼翔及秦光明开始撤退。下午两点和B队队员汇合,开始撤往C1。由于体力消耗太大的原因,撤退中谈翼翔掉入冰裂缝,所幸其反应迅速被众人救出。下午五半点我们终于回到了C1营地,但营地的给养和气罐已近消耗完毕。意味着我们必须立刻从C1撤退,我们在营地休息近一个小时,补充了一些食物和饮水后,开始鱼贯撤退,晚上9点终于返回了4319的BC,所有人都近乎崩溃。次日经过修整,所有人员撤出BC,此次攀登顺利结束。
  

二.对该山峰难度的评估
  

梦柯冰川南峰的难度很不好评价。如果单纯就该山峰的攀登难度而言,实事求是的说该山峰的难度是比较低的。其攀登难度大概较四川的雪宝顶等技术山峰稍低。但实际攀登中各种综合因素使该山峰的难度被放大数倍,使其可以在二十年的攀登历史中保持其未登峰的身份。
  

(1)该山峰位置比较偏僻,交通不便。

(2)该山峰每年可供攀登时间比较少,从每年的10月下旬到次年的3月中旬都处于大雪封山期,而每年的5月下旬到8月都处于冰川融化期间,也无法进山。因此每年可供攀登的时间就只有短短的4个月,而其最佳攀登时间只有9月中旬到10月中旬这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该期间可供登山的良好天气又不好掌握,使攀登的策划异常困难。

(3)该山峰行进线路复杂,主峰深藏于深谷之中。从BC出发前往C1在冰塔林区很容易迷路,此前有数支登山队甚至没有看到主峰就被迫撤退。

(4)该山峰位置偏僻,没有协作,没有马匹可以驮运装备。车辆只能通到废弃冰川站。此后攀登物资的输送都必须依靠自己,这也是该山峰的一个困难之处。

(5)该山峰资料匮乏,很多人都被其高度迷惑,虽然该山峰的实际高度只有5415米。但其行军线路的长度甚至超过了一些6000米级别的山峰。我们此次攀登只建了2个营地,虽然最后顺利冲顶,但是队员当10月4日结束攀登撤退到BC后,所有人都筋疲力尽。就此次攀登来看,该山峰攀登建3—4个营地是比较适合的。

(6)该山峰雪层厚度为BC到C1在5厘米左右,C1向上雪层厚度在5-8厘米。主要是粉雪,行走起来对体力消耗较大,如果配备踏雪板将更有利于攀登。

综合来说该山峰天气变化莫测,给攀登带来很大的难度。攀登线路较长,整条攀登线路上冰裂缝密布。主峰隐藏于深谷之中,从BC出发无法看见主峰,在冰塔林行军以及天气恶劣时容易迷路。该山峰要求攀登者掌握熟练的结组战术和冰雪技术并具有识别明暗裂缝的能力,适合具有一定经验的登山者攀登。我个人认为该山峰的新疆的暮士塔格属于相同的类型,只是该山峰海拔更低,很适合进行攀登暮峰前的适应训练。我们此次攀登中,运气很好沿途只遇见了少量的冰裂缝。总体来说,在时间恰当的时候,熟练掌握了结组战术和冰雪技术的攀登者,攀登该山峰并不是太困难的事情。

 


相关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到:
相关评论:

我要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