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ulletin analytics

记忆里的汶川 依山傍水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县的8.0级大地震,一夜之间,使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崇山峻岭间的一个县城——汶川县,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我们刊发一位几年前数次深入汶川进行实地田野考察的作者的文章,一方面让读者对这座城市有更为深度的认识,更一方面,也谨以此文为汶川——这座“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南大门”祈福,纪念在汶川地震中遇难的人们……

依山傍水:从地理走进汶川

汶川县的县治所在地威州镇宁静而安详,镇外茶坪山脉、邛崃山脉等众多山体连绵起伏,杂谷脑河汇入岷江后,河水奔腾,穿城而过,“四面环山,二水争流”便是对汶川县地貌简要而精当的描绘。据资料记载,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汶川县,是因其县城边的西汶水(即今岷江)而得名。这里是中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全县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县域面积8820平方公里。据2000年人口统计,全县共有十余万人口,主要民族为汉、羌、藏和回族。境内有卧龙自然保护区,为大熊猫的研究和主要繁殖地,四姑娘山为主要旅游景点。汶川地处四川盆地西北缘,龙门山脉和邛崃山脉分别位于县域东北与西南部;岷江及其支流杂谷脑河、草坡河、寿江为境内主要河流。

从交通史角度而言,汶川县的地理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素有阿坝州南大门之称。这里不仅是全国仅有的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羌绣之乡,更是动物活化石——大熊猫的故乡,还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

文物之乡:古蜀文化的源头之一

据《汶川县志》记载,汶川古为冉龙夷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县。北周始名汶川县,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1952年县城由绵虒乡迁往今威州镇;1958年茂县、汶川县、理县合并成立“茂汶羌族自治县”,1962年恢复汶川县名至今。

专家学者眼中,古羌人在汶川留下的足迹,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汶川出土的文物铜垒是阿坝州唯一的一件西周青铜制器,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汶川地区是岷江上游最具代表性的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存地,汶川及其周边地区是名副其实的“文物之乡”。曾在此辉煌一时的新石器文化,对于四川盆地周围早期古蜀文化有深刻影响,如在绵阳边堆山、广汉三星堆及成都平原的早期遗址中都有明显反映,这是早期古蜀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

登上汶川县威州镇后山上的姜维城遗址,一段高约7米、宽约4米,全用黄泥士夯筑而成的古墙便出现在眼前。古城墙如长龙盘旋而卧,历经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土墙垛口依然清晰,古城垣外古城坪上的点将台仍清晰可辨。当地人一直传说,这是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姜维习兵练武所在地,故人称姜维城。

2000年4月,汶川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审批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7年,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2007年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光荣称号。而这一切,对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汶川县,可谓名正言顺。

大禹故地:华夏治水的起始地

在历史学家们看来,西蜀是夏禹文化的起源地,中华民族古代最大的治水英雄大禹即生于阳山,出于西羌。《史记?六国年表序》说:“禹兴于西羌。”诸多史籍都记载禹生于汶山郡广柔县的“石纽”。如果大禹真是生于斯,长于此,中国乃至世界远古最为伟大的治水工程,所有的荣耀与光环,都应是属于汶川或者古蜀先民的。而据《禹贡》记述,大禹治水很可能是从岷江开始的,“峨山导江,东为沱”,是大禹治水的方略。先治岷山,“随山而导之”,“然后循水而导之”,“以察地势之高卑而蓄泄之”(《崔东壁遗书?夏考信录》)。疏导岷江,分其支流向东泄洪,叫做“东别为沱”。这种办法在岷江试验成功了,就推向了全国,扩及九州。正是由于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舜帝将治理国家的权力也交给了大禹,从此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而汶川,也理所当然成了专家、学者研究我国夏禹王文化的灿烂宝库之一,当地编修于1945年的《大禹志》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今年年初,我第十次深入汶川县城时,特地来到了汶川县草坡乡足湾村的马岭山红军阻击战场遗址,这是第七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935年8月,为掩护红军主力北上,一个连约200余人的红军在此与数千名装备精良的敌人展开一场惨烈的阻击战。红军将士勇猛顽强,最后以牺牲100余名战士的代价,胜利地完成了阻击任务。面对历史,这是属于汶川县的光荣;今天,面对大自然的灾难,汶川县继续上演着一场惨烈的生死阻击战;而胜利,也终将属于这座英雄的城市。

来源:民主与法制   


相关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到:
相关评论:

我要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观点。




大本营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