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ulletin analytics

九江7名驴友瑞昌探险遇难 曝监管空白

    8月20日,九江市7名“驴友”自发组织前往瑞昌市横港镇原始溶洞——万佛洞探险被困,消防、特勤救援队经过近10个小时的合力营救,终于将6人成功救出,驴友“雨过天晴”陈剑云因摔成重伤不幸罹难。

  探洞,作为户外运动的“塔尖”运动,和攀登极限雪山以及深海潜水一样属于户外运动的极限运动,因这一场事故为众多人所闻知。

  这是一次意外,折射的不仅是目前户外运动存在的种种安全隐患,也是专业性户外运动监管、法规空白的一次集中暴露。

捐款,遇险后的惟一救济

  8月25日,阴雨绵绵的九江市凉意习习。

  在九江市图书馆工作的“云峰碧涛”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迎来送往一位位或结伴或独自来捐款的驴友。

  前来捐款的大多是庐山户外网站的网友,捐款的对象是他们视作“战友”的年仅41岁的驴友“雨过天晴”(陈剑云)的家人。

  8月20日,九江市7名“驴友”自发组织前往瑞昌市横港镇万佛洞探险被困,经公安、消防以及当地群众和驴友近10个小时的合力营救,6人被成功救出,“雨过天晴”因摔成重伤不幸罹难,成为九江户外运动发展以来驴友陆地遇难第一人。

  身为庐山户外网管理员的“云峰碧涛”以及网站各版块群主随即发起爱心捐款倡议。8月21日起,一笔笔爱心款汇集,网站上第一时间向外公布每位捐款人和捐款数额,目前捐款金额已近10万元,而这份捐款名单仍在不断更新着。

  “‘雨过天晴’是他们村走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家境贫寒,毕业后在九江市某工厂做翻译工作,收入一般,妻子是一名临时工,所住的房子还在按揭,还有一个今年升初二的女儿。”“云峰碧涛”叹息道,“我们痛失了一位热衷户外运动的老驴友,为了资助他女儿高中乃至大学学费,所以建立庐山户外爱心基金,《章程》正草拟中。”

  据“云峰碧涛”介绍,户外运动遵循着非营利不担责的“行规”,由户外俱乐部、户外用品店等组织的户外活动,也会让驴友们自行签署一份免责声明,所以很少会有人在出事后找组织者或同行者索赔;尽管有保险公司对户外运动推出了保险,但这类保险多将高山探险等高风险活动排除在责任之外,仅保障一般的非竞技类运动项目,或有限制地承保部分户外运动风险。而且也鲜有驴友关注自身保险问题,问津这类保险的更是寥寥无几。

  无法律救济、保险救济,爱心捐助成了驴友们表达哀思的惟一方式,也成了户外遇险而遭受重创的家庭的惟一救助。

  对于遇险前的情节,包括“金属”在内的几名驴友都委婉地表示不愿多谈,以缄默表达反思。

  起程,被放弃开发的陌生溶洞

  尽管多数人选择了沉默,但记者还是试图从与之相关的各环节梳理出信息,以还原事件的始末。

  “我是第一次去(探洞),以为不是特别危险,背个包就跟着(另外几名驴友)去了。”这是作为参加这次活动的驴友之一的“金属”不多的几句话,出发前,我们“不熟悉路线、不了解溶洞环境、不认识作为本次活动向导的驴友‘笼愁淡月’,大家只是通过网上联系。”

  事实上,这次活动的组织,并没有按照驴友们的惯例在庐山户外网站发帖,几名驴友通过QQ聊天完成组织报名。没有涵盖活动装备的活动帖,也没有其他驴友对探洞的提醒与建议等跟帖。

  而这次活动跟其他任何一次户外运动一样,尽管涉及探险,仍无须向当地政府机构报备。事实上,即便要报备,他们也不知道该向那个部门申请。

  8月20日,这是九江登山队群的活动日。这一天,共有两拨人前往瑞昌市横港镇探洞。

  “雨过天晴”所在的7人队的目的地是万佛洞,另一支队伍(32人)前往的是与其相连的金盆洞。双方在瑞昌市区换乘车辆时巧遇,由于都急于自己的行程,作为后者向导的“鱼游天下”更是没来得及说上几句话。

  就是这位已经第七次带外地驴友进金盆洞的“鱼游天下”,早在8月8日就曾发帖说:“有驴友在初察万佛洞后,要求我能带TA(他)探一次。再次请大伙原谅,万佛洞非金盆洞,总程、水温、难度等重要因素摆在面前,实非我能力所及,如再进金盆洞一年十次我都愿意.……”

  然而,她的警示性帖文没能阻挡住“雨过天晴”等人探险的脚步。

  据了解,2006年,瑞昌市招商局曾将瑞昌溶洞群(由万佛洞、老社洞、洞下洞组成)风景区作为招商项目,后因开发难度大,开发商在做了一些探洞观测以及洞口铺路后还是放弃了溶洞开发。而万佛洞自30多年前被发现后,目前只有极少数探险爱好者和当地村民进入过洞内较浅的地方,至今没人穿越它。

  万佛洞附近的村民得知有探险者遇难后,感到很疑惑,放弃开发的溶洞是禁止进入的,本地人都不大敢进洞,怎么外面的人一拨一拨地前来探洞冒险?

  不过,这样的风险,并没有谁把它变成警示牌立到洞口。

  而自然景观因它的奇险,吸引着喜欢挑战自我的户外运动爱好者。

  这似乎注定了两者的“邂逅”并不一定是一个美妙的结局。

  暴雨,“对不起,完蛋了”

  当天9时许,7名驴友进入万佛洞。

  行进到洞内深处,“雨过天晴”和大家一起吃完干粮,稍作休息继续向洞的更深处探索。

  13时许,悲剧发生了,瀑布流水、岩壁滴水声音特别响亮的溶洞里,突然“咚”的一声闷响,驴友赶紧朝声音传来的方向摸索过去,走近后,只见“雨过天晴”仰面倒在到处是岩石和沙砾的地上,痛苦呻吟。

  驴友们顿时一片慌乱。

  大家先是检查他的身体,发现身上并没有明显的伤口。“可能是伤到了头部。”一名有经验的驴友说,必须紧急将他带出洞外。

  于是,大家给他换上干净的衣裤,移至稍高且开阔处。

  由于在洞内没有任何信号,高频率对讲机也毫无办法。当大家准备将伤者抬上简易担架时,发现洞内的水越来越多。原来,此时洞外暴雨倾盆,山洪如怪兽般肆虐而来。无奈,大家只能将伤者转移至地势更高处,“笼愁淡月”决定独自出洞求救。

  当晚7时47分,一条紧急呼救信息出现在全国各大户外群中:九江6位驴友被困洞内,(洞里)还有水,哪位大侠有(类似救援)经验……

  救援信息发布后,就有一位武汉驴友打来电话询问情况,第一句并不问伤者伤势,劈头就问下雨了吗?得到“下了”的答案后,就简单回了一句:“对不起,完蛋了。”

  有户外运动资深人士说,探洞本应该选择在秋冬枯水季节。遇到暴雨天气,就算伤势为骨折,也出不了洞,溶洞本来就有积水,遇到暴雨天气积水猛涨,只能利用潜水设备送食物,等水自然降下去以后才能出洞,也直接导致救援工作开展困难。

  救援,3进险洞的艰难行动

  接到报警后,瑞昌市119、120迅速赶往事发地全力救援。与驴友自身经验缺乏相比,外部救援因客观条件也开展得极为艰难。

  8月20日13时41分,瑞昌市公安消防大队接到报警电话,迅速出动1辆消防车7名官兵赶赴现场。在赶往现场过程中,救援方案已经大致制定。

  14时50分,瑞昌市公安消防中队指导员朱朝艺在经过现场询问和详细了解后,由出洞求助驴友和一名熟悉洞内地形的居民引导,选派5名体能充沛、技能过硬官兵深入洞内进行救援。

  顶着齐胸的积水,一步一步慢慢摸索前进,鼻孔贴着水面,匍匐着通过高度只有30多厘米的洞口,攀爬过3层楼高的悬崖,侧脸通过下面水位到达脖子、上面又是尖利如刀钟乳石的狭窄地带……

  而这一路,对于“你认识路吗”、“还有多远”之类的询问,带路的驴友刚开始还能够给出确定的答案,在深入溶洞后,回答变得越来越不肯定。

  朱朝艺这才意识到,因情况紧急,救生衣、防水袋、食物、水、手电筒、电池等这些必需用品根本没有准备,另外消防队所用照明灯的防水性能在积水溶洞的场合明显不实用,而且救援小组没有专业的医务人员、医务设备的配备。

  时间在快速而又艰难地走动,洞内的救援工作无任何音信。

  17时许,第二批增援人员进洞,21时15分,救出第一名被困者。

  22时22分,由九江市特勤中队孙鹏队长带领5名官兵和赶到现场的3名驴友组成第三救援小组进入溶洞接应第一批救援力量。

  23时40分,被困驴友全部救出。而“雨过天晴”终因伤势严重不幸遇难,致命伤为颅内出血。

  时尚,走在了安全前面

  溶洞内怪石嶙峋,四处悬崖峭壁,布满钟乳石尖,水汽弥漫……

  事后人们才反应过来,探洞头盔,作为探洞首要必备装备,在这次本应该由它发挥关键性作用的场合,一开始就缺席了。

  “除专业的探洞头盔外,涉及攀岩、攀冰、探洞等高难度户外运动需要的专业设备,九江市户外用品店没有,江西户外用品店市场也为零,只有在一线城市大的户外用品店才有售。”九江某户外用品经营商向新法制报记者解释说,这意味着九江乃至全省的户外运动只停留在休闲层面。

  店主称,这一行驴友中的3人,出发前曾到店里购置了溯溪鞋、潜水电筒、强光电筒、防水袋等设备用品,当时他多番提醒驴友,头盔很重要,要注意安全,甚至劝他们取消这次活动。

  一位资深户外活动人士说道,探险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探险经验、救援知识和必要的装备,缺一不可,探险者自身的条件也很重要。

  熟悉“雨过天晴”的驴友都知道,他是高度近视,在水汽弥漫的溶洞内,戴着边框眼镜在封闭式的全黑环境里行走、攀爬,其危险性显然被忽略了。

  “受征服欲所驱使,他一个人走在了大家的前面,以为不可能出现意外。”“雨过天晴”的铆劲被多位老驴友提起。

  这样的疏忽,让一个平时热情诚实、乐于助人者就这样走了。

  而“雨过天晴”只不过追求户外活动这一时尚的又一“殉难者”。

  近年来,随着户外活动的兴起,很多人将之作为一种时尚来追求,而对于挑战自我的欲求也在不断攀升,越来越多人迹罕至的山峦、峡谷、洞穴成了驴友们的探险胜地。与之相对应的是,事故开始频繁发生,并呈上升态势。

  2010年6月8日,北京驴友穿越夏特古道时发生事故,造成1死1失踪,8人受伤;2009年7月11日,34名驴友在万州穿越潭獐峡时遭遇山洪,16人遇难,3人失踪;2007年3月,在一次驴友组织的户外活动中,年仅24岁的中央电视台体育中心栏目编辑“夏子”(网名)命殒灵山;2002年8月13日,北京大学登山队“山鹰社”在攀登希夏邦马峰西峰过程中,5名学生遇难……

  2010年度中国户外安全事故调研报告(中国紧急救援联盟蓝天救援队发布)显示,户外事故主要集中在夏季,10月份最高有42起,其次是7月份有27起,8月份有23起。

  报告收集了22个省份的户外事故,其中以北京和陕西为事故高发地区——陕西有40起,遇难人数15人,为全国最多;北京有33起,遇难人数为4人(3人溺亡,1人心脏病突发)。

  事故原因中,迷路是户外事故的主要原因,占户外事故的51.6%以上,而迷路的主因是对户外知识缺乏,自身能力不足,准备不充分。

  在江西,有上千家户外探险俱乐部,有数以万计的探险爱好者,由于组织松散,几个人一招呼就敢组织户外运动。“随便找根绳子就敢攀岩,毫无野外生存技能就敢进山。”江西省登山运动协会秘书长张文清曾这样介绍江西的户外探险。

  “户外运动必须安全,没有安全就没有户外运动。”“云峰碧涛”痛定思痛地说。“户外运动首先是加强安全意识,探险设备、物资准备充足,像探洞还需安排驴友留守洞外,做好安全保障。老驴友不能以经验忽视设备的重要性,团队需要互相团结,任何时候都不能作出一些掉以轻心、马虎的选择。”

  8月24日,朱朝艺接受新法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探洞不能求快而应求稳,这次出事很可能就是手抓空而从高处跌落。

  反思,监管空白何时休?

  户外运动参与人群日益庞大,事故日益频发,如何加强对这一挑战极限运动的监管?如何让爱好者从户外探险汲取的快乐的同时不被频发的事故惊扰、冲淡?面对监管的真空、政策与法规的空白,户外探险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惑。

  “户外运动是一种新兴模式,尚未进入旅游行业管理范围,目前也没有任何一条行业内的相关政策、法规、规划有明确涉及户外运动的相关内容。”江西省旅游局宣传处工作人员在接受新法制报记者采访时说,户外运动由谁监管的走向研究、讨论尚无定论。

  据该工作人员介绍,旅游局曾向省内五大景区要求,向驴友提供救助电话、线路建议并作出爱护景区环境的要求,也曾做出过在景区与驴友牵线搭桥的努力,但因一方害怕担责、一方拒绝约束,导致努力失败。

  九江市驴友遇险发生后,省旅游局立即派出了工作人员去往当地了解情况,但万佛洞非旅游景点,也不在旅游区范围内。该工作人员提醒到,驴友出行,应主动做到向相关政府单位或景区申报,在此基础上,给予提供劝导以及人性化提示。但这种事后的补救,并非制度,对相关各方更没有任何约束力。

  此前,曾有法律界人士指出,我国亟待建立起探险运动的制度和法律规定。“目前,对于户外运动来说,最根本的制度漏洞在于没有一个责任认定机制,一旦发生意外,没有人需要承担任何法律上和经济上的责任。事后责任追究的缺失,造成探险活动事前的轻率化和盲目化,甚至促进了探险活动开展的迅速扩大化。”

  事实上,呼吁之声一直存在。

  许多专家称,户外探险看似纯粹的民间行为,但当参与者日众的时候,就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需要政府介入,落实行政管理责任,制定非常规旅游法规来进行规范,包括对组织者的监管、参与者自身责任认定、救援机制的建立等。

  新疆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德全英曾提出,应建立探险旅游申报制度,严格规范领队的资格认证制度,组织者必须履行书面形式的风险告知义务,建立责任认定制度,做到责任人明确,完善相关的人身意外保险,特别是完善户外探险的保险制度。

  这些探讨,对于已经逝去的“雨过天晴”来说,或许已经失去了价值,但对于其他参与此项活动的人来说,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开始”。

  很多人开始反思:8月23日,网友“男人如歌”在庐山户外网站上发帖称,九江登山队群的部分管理员一起作出了一个决定:为了吊唁“雨过天晴”,九江登山队群停止活动两周。与此同时,加强户外安全知识和技巧的学习,并结合本群实际制定《九江登山队群安全出行制度》,以为安全出行提供制度上的保障。8月25日,《户外安全须知》、《自行车骑行安全守则》等系列户外安全细则挂上网站。

  很多人开始行动:受访时,“云峰碧涛”坦言,依照驴友公推、自愿原则,将自发组织一支公益性质的庐山户外救援队,以他们对气象、地理、装备、救护等的熟悉度,再具体细分为突击队、救护队、医护队。救援队成立起来后,希望与119、120的专业救援队在人力和设备方面相协调。

  这样的反思和行动,期待更多的响应。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到:
相关评论:

我要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观点。




大本营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