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ulletin analytics

南方周末: 缺失的专业户外救援

    在国内,大部分的户外求援,首先都是找到110。只有求援方有朋友或家属通过户外网站或户外圈朋友求助,他们才能获得信息,前往救援。而且,以有着十余年户外经验的杭州户外应急救援队副大队长徐立军过去经历的若干次救援为例,当民间救援队到达事故山脚后,得不到警方批准进入──你们进去出事了谁负责?
 
    只有守在一旁等到警方束手无策的时候,这些兼具优良装备和户外技术的民间高手,才有机会参与乃至指导救援。
 
    而此时,往往救援时间已流逝不少。
 
    各地政府组织下的户外救援的模式,基本都是民警、武警、消防、森林警察等方面抽调精干人手,临时组队,搭配一些老乡为向导。
 
    “前者有体力但没户外经验,后者虽熟悉地形,但没有救援的专业知识体系。”十一郎表示。
 
    一位遭遇过户外事故的当事人曾经看到,警察们有的穿着皮鞋,有的穿着运动鞋,一手拿着派,一手拿着水,就进山了。
 
    这种随意往往是基于人们的某种常识:一队人马进山找人,哪里会有生命危险。
 
    “和危险程度更高的火灾救援、高海拔雪山救援等其他专业救援类别比,目前户外救援在国内还是一个盲点。”徐立军说,一线的救援人员没有专业培训,一线指挥人员往往也没有这个领域的知识体系,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一次救援从决策到行动的科学性,这其中就包括对危险的意识和预判。
 
    在徐立军看来,现在奔走在救援一线的人员,所装配的警用或其他专业装备,在对户外的适应性上,远不如民间救援队各种的专项户外装备。
 
    他举了几个最简单的例子,gore-tex的冲锋衣,可以把人从宽大的雨披里解放出来,增加身体的灵活性,专业的户外鞋能减少滑倒的几率,大功率的头灯能把手从照明问题上解放出来,可以更多发挥手的功能。
 
    另外,救援这种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对经验也非常倚重,怎么让路、怎么拉手,对于救援人员来说,都有一定技术性,需要在长期的训练中提升为本能反应。
 
    因此,诸多户外人士期待的一个户外救援模式,是在户外活动比较热门的地方,政府牵头在森林防火、林场守护、户外爱好者、公安系统等领域的人员,组成一支非全职的救援队伍,出资培训和训练,应急时作为救援中坚力量。
 
    由此引发出另一个现实问题是,目前国内还没有哪个部门明确揽下这摊吃力不讨好的责任。与之对应的现状是,在各地,民间救援队伍的挂靠关系也是五花八门,横跨民政、体育、红十字会乃至精神文明办公室等。
 
    十一郎说,“这几年户外人口正翻着倍的上”,尽管一些地区已经展开了探索,但短期内并不太可能看到一套成熟的户外救援体系构建完成,在这个前提下,更需要的呼吁的,是驴友的理性出行。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到:
相关评论:

我要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观点。




大本营

在线投稿